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由《牡丹亭》看汤显祖的“至情”论
作者:张冰 张本昌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  杜丽娘 
描述:作为“临川四梦”之翘楚,《牡丹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汤显祖“至情”的世界观。杜丽娘作为“至情”的化身,她对爱情生生死死的追求其实就是汤显祖对“情”的追求。本文尝试结合《牡丹亭》文本阐释汤显祖的“至情”论。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深层意蕴
作者:苏天宇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至情”论  讽世意识  悲剧意识 
描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在一对青年男女梦中相会、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故事中,汤显祖以言情之文表达着自己理性思考的内容,《牡丹亭》集中体现了汤显祖宣扬的“至情”论,并且具有强烈的讽世
学习前辈学者的优良学风——《刘大年来往书信选》的一点体会
作者:李文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刘大年来往书信选》  治学学风  历史学家  学术正义感 
描述:度".
书写“石头的史书”——黄松书的潮汕民居建筑摄影□曾建平
作者:曾建平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建筑的文化价值一直称为“石头的史书”,潮汕民居的“史书
农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黄松龄著《马克思恩
作者:宋涛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黄松龄著《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前言 宋涛(1989.08.18)  农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黄松龄著《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
农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黄松龄著《马克思恩格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农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黄松龄著《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前言 宋涛 黄松龄同志的遗著《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继他的《黄松龄社会主义
老将军的平凡华彩-——— 李浩的《将军的部队》-□清尘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是将军,还是一个老人?在李浩的笔下,将军更像一个老人,一个古怪孤独的老人,和那个眼睛不好使、爱唠叨、整日胡思乱想,渴望找个伴聊天度日的老人无异,但他也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老人。不但因为他有着既往峥嵘岁月的印记、赫赫卓绝的战功,更有着这个浮躁时代渐渐消泯的人性悲悯。这个从本真人性跳出的悲悯情怀,让我们日
向着无限的彼岸眺望——刘绍英散文集《触摸》□高玲
作者:暂无 来源:常德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庸常的生活窒息着大多数人的梦想,毫无征兆,无声无息,一切都以悄然的姿态完成。 在今天这舒适得让人感到残废的生活中,人往往会陷入到一种无意识的存在状态。麻木成为这个时代的通病,并且仍在不断蔓延,就像那些日夜侵蚀着河流的滩涂。人因此而慢慢丧失了那种深入骨髓的痛感与快感,目光所能触及到的歌舞升平,是
非只久远的呼唤-——— 丁吉槐散文-□刘绍本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好一座魂牵梦萦的《老屋》,好一口沁人心脾的《老井》,还有那条即将面世的《老街》!丁吉槐在这以“老”字号统领命名的系列散文集中,头一集《老屋》开篇首章《森林·大河·岁月》便宣称,要把那尘封的记忆一一如实地记录下来。那么,作者写起历经往事的初衷何在?“我想,那一定是生动感人耐人回味,甚至是发人深省的。因
自家门前品大戏靓变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绍本
作者:暂无 来源:石家庄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33集大型电视剧《家在南三条》播出以来,让观众实实在在地领略了一番庄上风情,不时出现的熟悉街道和建筑,无疑增加了品读大戏时的亲切感和现场感,但更为要紧的,还是这部写实电视剧所唤起的对转型期的城市记忆,富于传奇色彩的发展环境以及人物心态的展示,它们更能强烈地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关注,抢占收视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