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24)
报纸
(98)
图书
(15)
学位论文
(11)
会议论文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03)
地方文献
(25)
宗教集要
(7)
地方风物
(7)
非遗保护
(5)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
(31)
2012
(51)
2011
(44)
2010
(39)
2007
(33)
2006
(24)
2005
(25)
1997
(20)
1995
(14)
1992
(6)
按来源分组
人民教育
(2)
黑龙江教育
(2)
软件(教学)
(1)
上海土地
(1)
观察与思考
(1)
喜剧世界(下半月)
(1)
杉乡文学
(1)
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学)
(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1)
相关搜索词
因果联系
社会制度
地理
儿童语文
王安石变法
历史
声音
王安石
土地税
《说文解字》
地质经济
外国人
国学大师
变法派
教育思想
大传统
大地主
大泽乡起义
大臣
孔子
周礼
品牌
南京
南京市
序言
夏商周
国民党
哲学
积极思维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小学历史】搜索到相关结果
603
条
我为变化唱支歌
作者:
暂无
来源:
好儿童画报:(9-14岁)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我为变化唱支歌》
陆易文
描述:
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有变化,你体会到了吗?现在,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变化记录下来,为生活的美好变化唱一曲颂歌吧!
逃离巴伦比亚星
作者:
李浩
赵玲
来源:
科技展望:探索发现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逃离巴伦比亚星》
李浩
描述:
令观测员寻找最近的生存之地。
作文评改更多应是交流
作者:
徐梅
来源:
上海教育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评价观念
小学
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描述:
作文评改更多应是交流
草原“那达慕”
作者:
徐芳芷
来源:
小学生新课堂作文丛书(3-6年级)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课堂作文
《草原“那达慕”》
徐芳芷
描述:
“那达慕”是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要说我这次在草原上的“那达慕”,那可是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哟!
王安石戏作谜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学生课程辅导(阅读与作文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文言文
《王安石戏作谜语》
描述:
王荆公(即王安石)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吕吉甫解云:“东海有鱼,无头亦无尾,更除(去掉)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考卷上的两个签名
作者:
忻微宏
徐琼花
来源:
小学科技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卷上的两个签名》
忻微宏
徐琼花
作文
小学
描述:
“放学了,胖子陆你还不走啊!”嘻嘻哈俯下身子看了看趴在桌子上一脸愁容的胖子陆,“你不走我可要走了,要是妈妈知道我得了95分,又该……”说到这里,嘻嘻哈忽然打住了,她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吐了吐舌头把下面半句话咽了回去。
成长不可无书
作者:
曾佩莉
来源:
百家作文指导(小学中高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语文教学
《成长不可无书》
曾佩莉
描述:
我爱书,就像小树爱阳光一样:我恋书,如白云恋蓝天一样;我离不开书,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难忘与书一起走过的每一分钟,有过感伤的泪水,有过会心的微笑。书如挚友,迷惘时,给予人星光般的鼓舞,伤心时,给予人清风般的慰藉。
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作者:
李宝柱
来源:
长安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
历史
中国
中国
描述:
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李觏教育思想管窥
毁誉从来不可听 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
作者:
栗文杰
来源:
科教文汇·上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
在《警世通言》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究自分明:论《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
栗文杰
来源:
科教文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王安石
王安石
文学
文学
历史
历史
描述:
在<警世通学>中有两篇描写王安石的文章,一篇是<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另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两篇文章对同一主人公王安石一贬一褒.本文通过对<警世通言>编纂目的及这两篇文章创作背景的分析,论述宋朝、明朝对王安石这一形象的认识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