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428)
报纸(2281)
学位论文(137)
图书(107)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102)
历史名人 (1800)
地方风物 (34)
红色文化 (17)
宗教集要 (17)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9)
按年份分组
2014(675)
2011(543)
2010(568)
2009(504)
2008(555)
2005(166)
1995(40)
1993(33)
1989(36)
1958(4)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93)
戏曲研究(59)
剧影月报(43)
上海文汇报(32)
深圳特区报(19)
书屋(6)
台大中文学报(2)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
学术问题研究(1)
苏州园林
作者:木羊  来源:散文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园林  牡丹亭  月亮  古人  余光中  汤显祖  杜丽娘  死而复生  寒山  唐诗 
描述:苏州园林
“玉茗堂四梦”最早的合刻本探索
作者:吴书荫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全集  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  刻本  戏曲研究  万历  戏曲作品  南柯  探索  三十年 
描述:,对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近70篇。为了使全国各地的戏曲研究人员对这次会议的情况有所了解,本刊在本辑特此设置栏目,刊发会议论文7篇,以飨读者。
如何检测昆剧全本复原的意义
作者:王安祈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汤显祖  板腔体戏曲  杜丽娘  戏曲研究  折子戏  长生殿  国际学术研讨会  牡丹亭  复原 
描述:一引言:学术文化意义重大、聚焦结构透视传统美学如何展示《长生殿》《牡丹亭》两部巨制不约而同地于今年上半年在台以全本(几近全本)复原的形貌首演,昆剧一时成为新闻焦点,其中至少具备以下几点值得非常重视
“沈汤之争”的历史观照
作者:周秦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历史观照  戏曲研究  传奇  曲律  曲学  新声昆山腔  冯梦龙  原作 
描述:在该剧的创作、修改过程中,《牡丹亭》传奇已经通过特定的渠道在吴中传播并产生影响。江熙《扫轨闲谈》:
论杜丽娘的爱情观
作者:叶树发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爱情观  牡丹亭  汤显祖  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林黛玉  崔莺莺  程朱理学  人性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梦思:审美至情体验
作者:邹元江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至情  审美体验  牡丹亭  杜丽娘  戏曲研究  生命历程  戏剧家  生命体验  邯郸 
描述:汤显祖擅长造梦境,《紫钗》、《牡丹亭》、《南柯梦》和《邯郸梦》皆以梦入戏,被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被明清以来的曲论者、戏剧家作了种种解释、阐发,今人总括而论
从“临川四梦”看汤显祖晚年的心灵历程
作者:张兆勇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杜丽娘  心灵历程  牡丹亭  王阳明  王学左派  儒家思想  戏曲研究  困惑 
描述:万历十五年,汤显祖在南京将他早年所创作的《紫箫》改写为《紫钗》。此后,汤显祖在其家中连续创作了《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学术界习惯上将这三个剧与《紫钗》合称为临川四梦。
“啼红”解读
作者:刘宏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鹃花  汤显祖  杜丽娘  牡丹亭  解读  高等学校  意象  徐朔方  艺术表现力  戏曲研究 
描述:较广的由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小菊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国际学术研讨会  牡丹亭  遂昌县  戏曲研究  中国艺术  中国戏曲  综述  研究院  昆曲 
描述:2006年9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会、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省文化厅、遂昌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及汤显祖文化节在浙江遂昌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
论理论批评对昆剧创作的制约与导引
作者:顾聆森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论批评  昆剧  创作  汤显祖  当行  牡丹亭  音律  王骥德  传奇  导引 
描述:自身的前卫和非中庸的个性,壮大成熟起来。清代后期,昆剧创作开始偃旗息鼓,理论批评也就很少再有作为,昆剧创作与昆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