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67)
报纸(626)
学位论文(167)
图书(155)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22)
地方文献 (23)
文化溯源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426)
2011(489)
2009(430)
2005(248)
2002(220)
1999(202)
1994(204)
1984(102)
1981(58)
1979(3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9)
语文天地(42)
语文知识(36)
语文学习(12)
中华书局(2)
文艺生活(2)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1)
作文之友(小学阅读版)(1)
中国医疗保险(1)
安徽消防(1)
沈括在家庭暴力中完成《梦溪笔谈》
作者:宋慧敏  来源:文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家庭暴力  梦溪笔谈  张氏  水利工程  王安石  北宋  不作为  学者型  政治家 
描述: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他是北宋响当当一个人物,是个学者型政治家。他和王安石一起排除万难并肩作战致力新政。沈括当时负责北宋财政部门的改革,他硬起手腕顶住一切压力罢免了六位
“岁寒三友”之:梅
作者:肖莉  来源: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岁寒三友  王安石  中华民族  咏梅  品格  算子  中国古代文人  毛泽东  寒冷 
描述:清逸的气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中的"岁寒三友"之中的梅,去领略文人笔下的梅花的傲雪与冷艳。
宋朝何以成为华夏文明最高峰
作者:一鸣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述职报告  宋仁宗  华夏文明  毛延寿  求异  皇帝  欧阳修  王昭君  刑狱 
描述: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38岁的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被召还京师,改任度支判官,按惯例要向皇帝上交一份述职报告,但王安石趁此机会写了篇洋洋万言的政治论文,在次年初呈了上去,这就是著名的《上
品出古诗的韵味
作者:李蕾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  趣味  陶渊明  朱光潜  王安石  古代文人  喻人  地方  旁观者  田园诗 
描述: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工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
兴德灭谀
作者:王立常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郭祥正  以德治国  读后  认识  宰相  武冈  建议  神宗  江东 
描述:石说:"我不久前在江东时,曾
仰陆佃其人
作者:易家言  来源:学理论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佃  王安石  宋神宗  中进士  陆游  宋史  蔡京  熙宁  徽宗  小传 
描述:从《陆游小传》里,得知其祖父陆佃也是诗人。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陆佃中进士甲科,授蔡州推官。徽宗时,为尚书左丞;蔡京排挤他,被贬出京,死于任上,时年61岁。一生著作很多,其诗由清人所辑,名为《陶山集》,收进200多首。看《宋史》,又得知陆佃在文
历史课上最有“前途”的学生
作者:暂无 来源:创新作文·奇趣故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课  三毛  老师  王安石  欧阳修  诸葛亮  课堂气氛  课桌  学生  下午 
描述:某天下午第一节课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三毛"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三毛叫了起来。老师问他:"你说,王安石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
领导干部要有三种“话风”
作者:张平升  来源:紫光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领导干部  话风  实话实说  领导讲话  公信力  力量  王安石  改革家 
描述:导必定是有公信力的领导,有公信力就有领导力。
借用与化用
作者:李春新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化用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  用成句  解放南京  古典诗词曲  王安石  刘禹锡  杜牧  范仲淹 
描述:借用与化用是一组联系密切而又略有区别的概念.借用是指直接使用成句;如果对成句进行重组或润色后使用,就成为化用.
诗词中最传神的“字眼”例析
作者:钟达金  来源: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诗词曲  中国古代  王安石  写作  表情达意  精练  形容词  宋代  苦吟诗人 
描述:诗词曲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中国古代诗人历来十分重视"炼字",在写作时反复推敲,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