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第三讲 怀古咏史词(上)
作者:王兆鹏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东坡  历史人物  苏轼  历史事件  金陵  怀古词  赤壁怀古  怀古咏史  咏史诗 
描述:一种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古讽今”,或者是讽刺现实,隐喻现实政治,或者是借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人生的失意。表面上写的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实际上是要表达对现实的某一种态度,作者不过是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思考而已。怀古和咏史,在题材和创作目的这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相近的。那相异的一面呢?“怀古”的这个“古”,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古迹,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事古人的幽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题结合在一起,怀古诗词,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写王昭君,一开始就写“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一开始是写历史:“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
历史沉思——宋人三首赤壁词讲演录
作者:王兆鹏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赤壁词  苏东坡  苏轼  赤壁怀古  人生  三国演义  王安石  周瑜  风流人物  李白 
描述:结果还是这首《念奴娇》高居榜首。它的得分将近三百分,比第二名要高出一百多分,可以说在唐宋词里头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是它的知名度,还是它的影响力。苏轼这一首词,本身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长记平山堂上
作者:李元洛  来源:上海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平山  苏轼  王安石  扬州  宋代  东坡词  醉翁亭记  曾巩  叶梦得 
描述:抖落深冬的一肩楚云,初春的半身湘雨,正是好风好日的阳春三月,我和居住在南京的友人黄世玮君一道下扬州。车到天下三分明月夜的扬州,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我就恍兮惚兮一脚跨进了唐朝,而人到扬州城外的平山堂呢?那就确确实实呼吸在宋代欧阳修词的遣韵和苏东坡词
题壁诗说略
作者:李秉鉴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题壁诗  诗歌  苏轼  白居易  李东阳  元稹  自然  扬州  保护  晏殊 
描述:题壁诗说略
从欧阳修转变文风说起
作者:振如  来源:瞭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转变文风  文学成就  柳宗元  王安石  苏轼  曾巩  韩愈  苏洵  苏辙 
描述: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的地位很是特殊。八家中除去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不论,宋代的六家中竟有苏轼、苏辙和曾巩三人是欧阳修的门生,苏洵和王安石的成名也同他的赏识和荐举分不开。当时的人说:能文章
徐州煤田与苏东坡
作者:王仁农  来源:当代矿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州煤田  徐州地区  东坡  苏轼  徐州城  王安石  黄河决口  石炭  “唐宋八大家”  组织人 
描述:年初。 苏东坡到徐州赴任不久的1077年8月21日,黄河决口,水临徐州城下。王安石曾想疏通
文本变动 反激之效——论古典文学鉴赏中的参与意识
作者:徐应佩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文学鉴赏  反激  文学作品  鉴赏主体  古代作品  王安石  意象  苏轼  柳宗元  参与意识 
描述:够。
中学語文課本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举例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江宁  教学要求  思想感情  景物  教学参考书  文言  苏轼  古典 
描述:詩二首泊船瓜洲王安石 題西林壁苏軾 一、教学要求这一課的两首詩是我国古典詩歌里的絕句。绝句只是簡短的四句詩,无论描写景物或者抒发思想感情,都要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学生接触文言作品还不多,学习这一課,只能要求他們注意学习用语簡炼和重点突出的写法,初步
不容易
作者:司徒伟智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精神文明  王安礼  安国  乌台诗案  苏轼  青苗法  宋神宗  专业报纸  小故事 
描述:一个叫王安礼。有一次,苏轼为冤枉不过的“乌台诗案”下狱,旁人知道苏轼与王安石势同水火,当然都缩头不语。唯独安礼挺
“拗相公”拗得好!--有关王安石的两篇话本小说
作者:王起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话本小说  苏轼  法家  儒家  黄州  菊花诗  小说集  警世通言  小说作者 
描述:苏轼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是不会落瓣的,自恃聪明,就在原诗后面加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罢,不等王安石出见就走了。王安石回到书房看见了苏轼的续诗,认为他太轻薄,贬他到湖北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