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安石墓葬考
作者:郑晓江 吴定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墓葬    甘坑谱  月塘 
描述:洪武前期由王氏子孙王伯安承命迁徙,移葬江西金溪月塘王氏祖坟山,弘治十三年(1500年)因王徐二姓山林纠纷,墓冢尽毁。文章还就某些观点和史实对王安石研究中已有的看法提出了商榷。
评《奸论》
作者:王洪楚 苏显信 刘德仁  来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邵伯温  顽固派  王安石变法  林彪  司马光  变法派  道学家  革新派  宣仁太后  苏洵 
描述:造谤”攻击王安石的一篇代表作。后来朱熹又把攻击王安石的一切反动言论,收进他编的《三朝名臣言行录》,使其流毒八百多年。资产阶级野心家林彪把《奸论》奉为至宝,并用作搞政变阴谋的理论根据。因此,把《
《四库全书》撤出本考
作者:李士娟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库全书撤出本  周亮工  吴其贞  撤出原因 
描述:四库全书撤出本是在《四库全书》已经编纂、缮抄数部并已分贮各阁之后,依然检查出有的书有"违碍字句",因此再行撤出或销毁。撤出书的有李清、周亮工和吴其贞等著的共十一种,这几种书故宫图书馆大多有收藏。本文着重谈被撤出的周亮工五种书和吴其贞的一种书,对这些书撤出地点及撤出原因作一分析探讨。
蝶梦之
作者:朱钦运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齐物论  庄周梦蝶  庄子  中国传统学问  精神境界  末尾  汤显祖  曹雪芹  物我关系  人生体验 
描述:思。庄子在《齐物论》的末尾提到这个蝶梦,他借助这个梦谈到了"物化"
《古本水浒传》
作者:徐耀明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本水浒传》  施耐庵  金圣叹  周亮工  繁本  承认金  明刻本  金本  手抄  《北京晚报》 
描述:是“施、
獐鹿之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鹿  王安石  朋友 
描述:就是鹿?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客人听了,感到十分惊奇。 [正方观点] 王雱小小年纪就懂得变通,虽然他没有正面回答出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巧妙的应对和机敏的表现,显示出他思维开阔的一面,值得赞许。 [反方观点] 王雱诡辩口才不足取。也许有人赞赏王雱的机智,但事实上王雱的回答是“正确的废话”,他根本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而是答非所问,敷衍了事。这样的口才应该引起大家的警惕,希望现实生活中少一些这样的“诡辩”。 【适用话题】变通,机智,表象与实质…… (孙文博供稿)
试论“奸论”的真伪问题
作者:李清怡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真伪问题  中国历史  第一版  王安石  邓广铭 
描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让出版的一体中国历史小丛书“王安石”(1953年11月北京第一版,作者邓广铭先生),
江西词派
作者:謝桃坊  来源:词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宗派  江西词派  王安石  宋末元初  北宋  流派  晏殊  宋代  南宋  作品 
描述:一]《词史》在现代词学中属於奠基之作,其‘江西词派’说影响深远。这以后的词学家们每有论及,并将‘江西词派’的范围逐渐扩张[二]。此说应是宋词研究中很具理论意义的问题,
“格物致知”考
作者:刘泽亮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心学  程颐    陆九渊  格物穷理  直觉  体认  认识论  封建伦理道德 
描述:本文考索了“格物致知”的源流,依次阐释了汉学、理学、心学及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王船山的“格物致知”说,揭示了这个命题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由纯伦理学含义向认识论、方法论含义的转变过程,并论述了“格物致知”说与科学及直觉的关系.
陆学为,朱学为用:从「工夫」论吴澄
作者:吴致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吴澄  理学  心学  工夫  工夫论 
描述:入陸的形成過程。第四章,筆者要解釋吳澄思想中「格物窮理」的問題,研究他如何將「格物窮理」的工夫納入陸學的心學體系之中,並且簡單論述與吳澄並列為元代「和會朱陸」兩大代表學者的鄭玉,以凸顯吳澄思想的特色。在此章,我將提出本研究的主要論點,即吳澄以陸學為體,心學為用的思想。這三章結合起來,基本上便能對吳澄的理學思想提出一個全新的解釋,並看出其思想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前四章,筆者討論吳澄思想的「內在理路」。因此在第五章,筆者把研究的視野從個人拉高至整個江西地區,從「外緣因素」解釋吳澄學形成的歷史地理背景。筆者將論證,事實上陸學在元代江西地區並未如過去學者所認為的那樣衰落,而是潛為一股深厚的暗流,深深影響著當地儒者,包括朱子的傳人在內。最後,筆者也將分析陸學在江西地區能夠歷久不衰的思想背景,點出書院、地域意識、宗教氣氛三項維繫陸學不滅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