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91)
报纸(687)
学位论文(559)
图书(185)
会议论文(6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42)
地方文献 (317)
才乡教育 (268)
地方风物 (147)
文化溯源 (109)
非遗保护 (68)
宗教集要 (26)
红色文化 (12)
按年份分组
2014(385)
2013(213)
2011(262)
2010(263)
2008(195)
2006(150)
1993(37)
1990(41)
1986(29)
1982(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699)
抚州日报(160)
价格月刊(7)
文艺理论家(5)
上海人民出版社(4)
中学理科:综合(1)
瞭望(1)
初中生之友·学习号(1)
晋中学院学报(1)
教师博览(1)
王益区国税局:和谐奋进新篇
作者:董小龙 王应波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国税局  铜川市  漆水河  经济社会发展  税收征管  群众利益  领导班子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  纳税人 
描述:和为贵。和为美。家和万事兴。人和春 常在。在漆水河流经的古城铜川,一支肩负 “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特殊使命的税收队 伍,踏着时代的步伐,和着流水的旋律,唱 响了一曲漆水河畔的和谐国税之歌,这支税 收队伍,就是屡获“文明”“最佳”等先进 荣誉称号的铜川市王益区国家税务局。$$ 领导班子带头唱群众声音更
凌家滩文化应是“三皇”时代的有巢氏文化
作者:王文清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凌家滩  有巢氏  遗存  文化 
描述:安徽巢湖地区凌家滩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袭庖牺之号”的有巢氏文化概况。
王安石家族女性文化初探
作者:张明华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家族  女性  文化 
描述:然不同的两种文化风格。随着王安石的离去,王氏家族女性文化也接近尾声,其盛衰是中国传统家族女性文化的一个缩影。
临川
作者:  蒋士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传奇剧  中国  清代 
描述:临川
黄以周《礼书通故》校点本出版
作者:舒萍  来源:书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书  校点本  出版  学术专著  《周礼》  《仪礼》  《礼记》  成败得失 
描述:决其中的疑难歧义,所以对于理解一致的平文要义均置而不论,
《中国哲学人物辞典》即将出版
作者:小雨  来源:哲学动态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隋唐五代  哲学家  中国哲学史研究  五四时期  两晋南北朝  陆九渊  先秦  元代  出版  明代 
描述:学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线索。该书特别重视从各种文献中发现新的哲学论点。比如,它以确凿的根据说明心学的思潮不是始于南宋的陆九渊,而在北宋末期的郑东卿早就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人们一讲到感觉复合论,就举马赫作为代
欧阳昱英汉诗集《双语恋》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英汉  双语  澳大利亚  爱情诗歌  出版  中文书  两种语言  欧阳  英语  排版 
描述:旅澳学者、诗人欧阳昱的英汉诗集《双语恋》2012年5月由澳大利亚Picaro Press出版。英文书名是Bilingual Love:Poems from 1975-2008。中文书名为《双语恋
《船山诗草全注》出版
作者:胡传淮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船山  张问陶  司马相如  出版  陈子昂  巴蜀  清代  扬雄  李白  虞集 
描述:巴蜀之地,山川钟秀,英才挺生,以文学擅天下之胜者几二千年。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以降,陈子昂、李白、三苏父子以迄虞集、杨慎诸公,实雄出其间,而为天下长。迨至清代,隽才云蒸,诗家辈出,张问陶尤绰为大宗。
文化角度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再解析
作者:王琳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成败  文化  探析 
描述:王安石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尽管对其变法,见仁见智。但其勇于兴革的精神,也是令人赞叹。本文即试图从王安石个人性格等文化、心理角度予以探析,以望有所触发。
文化的梅岭
作者:徐怀谦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  古驿道  苏东坡  文天祥  戚继光  汤显祖 
描述: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马蹄声来到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