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26)
报纸(167)
学位论文(116)
会议论文(33)
图书(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83)
才乡教育 (29)
地方文献 (19)
地方风物 (15)
宗教集要 (10)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3)
2013(63)
2011(94)
2009(77)
2008(87)
2004(43)
1998(31)
1994(25)
1989(24)
1985(26)
按来源分组
人文杂志(4)
青年文学家(2)
科技智囊(1)
民营视界(1)
中国食用菌杂志(1)
江西方志(1)
英才(1)
经济学家(1)
中国经贸(1)
文学界(人文)(1)
陆九韶的家庭计划消费思想
作者:严清华  来源:消费经济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经济思想  等级秩序  传统思想  儒家  地主阶级  封建社会  基本精神  消费模式  文集  消费思想 
描述:他认为人们应安分守已,
略论王安石变法的平均思想
作者:杨国宜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指导思想  抑兼并  平均主义  富国强兵  宋神宗  免役法  封建统治  农民起义  精神实质 
描述:以明显地看出。例如,他在《易象论解》中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顺天休命,而以谦
王安石与司马光法律思想的异同
作者:李克武  来源: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与司马光法律思想的异同
西周审判心理思想试探
作者:李交发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法官  审判心理  刑罚  西周时期  尚书  《周礼  司寇  犯罪  疑罪  犯人 
描述: 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实施是多种心理作用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司法官和诉讼参与人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古今亦然。然而,中国古代审判心理思想研究至今还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本文
王安石人才教育改革思想刍议
作者:谭佛佑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思想  人才教育  全面改革  使用人才  培养人才  学校教育  合理使用  深刻认识  选拔人才 
描述: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宋王朝面临内困外患、危机重重的形势下,在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围攻中,竟以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奋力掀起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重大改革。对这场改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评价,学
李觏教育思想简论
作者:朱盛昌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庆历兴学  重视教育  培养人才  兴办学校  学校教育  加强教育  科举改革  科举考试  受教育 
描述: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
王安石“情者性用”思想简评
作者:李之鉴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王安石  思想资料  性恶论  儒家传统  人性论  孟子  社会性  圣人  现实意义 
描述:,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第3页)“时势”是客观的,其根本是人们的经济愿望,逆人情之愿望的政策法令是弊法。弊法当革,革新运动中有善行,有美名,有尊爵,有厚利。临天下之士,趋时因情,变更弊法,是不容推卸的责任。
论张方平的货币流通思想
作者:过文俊  来源:湖北财经学院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货币流通速度  张方平  货币史  货币思想  货币政策  王安石变法  钱荒  地主阶级  流通理论  问题研究 
描述:论述中,也有其独到的见解。目前,研究张方平货币思想的著述很少,本文作为对此问题研究的一个尝试,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张方平关于货币问题的言论大致包括货币基本理论、货币流通理论和货币政策等方面
思想品德教育应是家教的主课
作者:李依群  来源:家庭教育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思想品德教育应是家教的主课
略论《长生殿》的情悔思想
作者:孙京荣 张兵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生殿》  洪升  李隆基  杨玉环  爱情文学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西厢记》  杨贵妃 
描述: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问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有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