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913)
报纸(875)
图书(174)
学位论文(171)
会议论文(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05)
地方文献 (138)
宗教集要 (14)
红色文化 (9)
文化溯源 (6)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474)
2011(559)
2010(542)
2005(278)
2002(252)
1999(249)
1997(227)
1992(114)
1987(152)
1984(115)
按来源分组
古典文学知识(56)
中文自修(17)
江苏地方志(8)
文艺理论研究(5)
学海(2)
中国医疗保险(1)
山西教育(初中版)(1)
中国地方志(1)
桂海春秋(1)
京山县史志通讯(1)
王安石与“生花笔”
作者:孙祥虎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家  抚州市  临川  家乡 
描述: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二十岁那年,背负书箱、行李,离开家乡临川(今江西抚州市)外出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的指导下,他读了不少书,进步很快。
王安石与佛教
作者:张煜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佛教  人性思想  心态  生活方式 
描述: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作两个时期来谈。一是推行变法时期,他积极地从佛教中吸取精华来充实他的学术体系,终于使得他的思想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一是晚年罢相退居金陵时期
陈道隆论中风
作者:陈德尊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风  名老中医  杭白芍  川贝母  经络  病因  治法  脏腑  论治  整理 
描述: 先父陈道隆乃杭州著名老中医,学验俱丰。1956年2月1日在诊余时曾口述中风论治,现将当时笔录整理如下。中风又称类中。有中血脉、经络、脏腑的分别,其病因大致有下列三种。
周作人“南下”
作者:宏图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作人  郑天挺  日本侵略者  魏建功  罗常培  学校  整理  北平  自传  王烈 
描述:学校师生决定迁滇,我乃与周炳琳、赵迺抟、章廷谦、张佛泉、周作人、劳干等人,于十五日乘车出发,……于三月一日到达昆明。”(《郑天
手抄本《袁枚日记》(一)
作者:王英志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手抄本  袁枚  日记  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英  九十年代  全集  整理 
描述:上世纪九十年代,王英先生整理的《袁枚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现凤凰出版社)出版,2006年10月,王英先生又新发现近四万字的手抄本《袁枚日记》,为补《袁枚全集》之缺,本刊将陆续刊载经王英
利用清华简考证古文字二例
作者:袁金平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麟  古文字  考证  整理  鄞州区  清华大学  研究热潮  研究基地  今本  学术界 
描述:《蟋蟀》一诗,可与今传《诗.唐风.蟋蟀》对读,颇可珍贵。今本"役车其行"一句,简
评孙奇逢“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易大旨》札记
作者:李之鉴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  孙奇逢  易大旨》  “天人合一”思想  实践意义  王安石  自然之变  客体世界  六十四卦  主体认识 
描述:评孙奇逢“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易大旨》札记李之鉴(河南师范大学)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又字钟元,河北容城人。明亡之后的第七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携妻将子,四十余口
温公朔学之治心略考
作者:郝明工  来源:新东方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宋元学案》  王安石  四库全书总目  古文经学  圣人之道  治心  孔子  文集  司马克 
描述:温公朔学之治心略考
拈来五彩织锦绣——写景游记散文例
作者:吴静  来源: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记散文  写景散文  登泰山  王安石  写作  描写  作者  基本规律  姚鼐  褒禅山 
描述:散文,是文学阵营里“轻骑兵”,善写者,纵横捭阖,信手便可成美文。这里就散文中写景游记散文的写作章法说给同学们。虽然文无定法,但写作的基本规律还是有的。
《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
作者:刘志刚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句式  平声  去声  读音  王力  诗律学  仄声  故居 
描述:关于《泊船瓜洲》诗中间字的读音,有的认为当阴平,有的认为当去声。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认为平声的,主要从诗的格律方面据理力争;而认为去声的则主要是从意义的理解方面据理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