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42)
报纸(921)
图书(124)
学位论文(108)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327)
地方文献 (400)
地方风物 (35)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20)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3)
非遗保护 (12)
按年份分组
2014(407)
2012(344)
2010(340)
2009(289)
1997(92)
1995(101)
1987(70)
1984(56)
1962(6)
1961(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7)
上海戏剧(76)
文学遗产(22)
学术月刊(16)
社会科学战线(11)
江海学刊(4)
北方文学(下半月)(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新建设(2)
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1)
浅论传奇《》对小说《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姚筱睿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霍小玉  霍小玉  李益  李益  卢太尉  卢太尉  黄衫客  黄衫客 
描述:成为情之所至的代表,李益变成忠于爱情的翩翩佳公子,剧中加入了代表统治阶级的卢太尉,强调并提升了黄衫客在霍李完婚中的关键作用。这是汤显祖一部成熟的作品。
》散论
作者:段启明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霍小玉  牡丹亭  戏剧创作  作品  代表作  新时代  成就  作者  故事情节 
描述:》取而代之,所以在汤剧研究中一向不被重视.当然,汤氏戏剧创作的成就,无疑体现在“四梦”,尤其是代表作《牡丹亭》之中;但为了深入探讨汤显祖的思想及其戏剧创作的特殊成就,《》作为作者早年
改编《荆》的思考
作者:黄文锡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剧  婚姻  汤显祖  王魁  主题  人性  思考  改编  丈夫  民间戏曲 
描述: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各地分会及深圳南方制药厂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是我国戏剧界的一件大事,深为广大戏剧工作者与戏剧爱好者瞩目。从上期起,本刊开辟了专栏,刊载有关文章,本期起仍继续开下去,望读者注意。
解读汤显祖戏剧《》的结构和人物形象特征
作者:王晓辉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  针线细密  针线细密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情的化身  情的化身 
描述:汤显祖》作为四梦之首备受关注,但论者对此剧褒贬不一。文章就此剧的结构和剧中的霍小玉、李益的形象加以分析,认为《》的结构针线细密,人物塑造充分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因而是一部成功的剧作。
从《》到《》:汤显祖创作中“情”的演变
作者:李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怀疑  怀疑  确认  确认 
描述:》,好友帅机称其为“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万历十五年(1587),汤显祖开始将《》改编为《》。本文是对汤显祖处女作《》和“玉茗堂四梦”第一部《》的比较研究。笔者
》人物本事考
作者:曲家源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霍小玉  汤显祖  女主人公  李德裕  旧唐书  吐蕃  节度使  传奇小说  本事  妇女形象 
描述:风流",一心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情感寄托。同李生相遇后,甚洽情怀。尽管李生对她有"粉身
“绿色”手机,如何让学生“买账” 专家指出,既堵又疏,
作者:    王玉君  来源:大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绿色”手机,如何让学生“买账” 专家指出,既堵又疏,
”梦醒
作者:乔宗玉  来源:书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霍小玉  李益  汤显祖  当代女性  唐朝  粤剧  现代色彩  一夜情  男女关系  现代人 
描述:这个古典爱情故事。《情话》有点"穿越"的意思,唐朝书生李益与名妓霍小玉的离合周折,与现代白领情侣的分分合合,在似与非似之间延续千古男女恩怨。现代人一边看粤剧《》,一边说着自己的爱情,有无奈
曲肱禅呓——汤显祖》禅宗思想杂谈
作者:徐宏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宗  禅宗     
描述:禅宗 ,是研究汤显祖的剧作《》无法回避的。《》中所透露出的禅宗思想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解读与态度 ,同时亦在剧本创作的行文下笔处 ,拓上了鲜明的禅语机锋的印迹
汤显祖及其《邯郸
作者:李晓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邯郸  戏曲研究  临川四梦  思想意义  王骥德  牡丹亭  佛道思想  张居正  人生态度 
描述:,被后人笑为点金成铁的孟浪汉。王骥德却认为此曲词胜《牡丹亭》,曰: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采,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