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更迭,一往情深 昆曲兴衰流变
-
作者:卫小溪 安初蜜 江自扬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 女主角 中国昆剧 杜丽娘 生死 汤显祖 名誉会长 魏良辅
-
描述:"5·18"对于昆曲来说是个神奇的数字,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这仿佛也验证了几百年来昆曲独有的生死轮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北方昆曲剧院原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丛兆桓先生在
-
《紫钗记》昆曲演唱史略
-
作者:吴新雷 来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臧懋循 臧懋循 昆曲 昆曲 工尺谱 工尺谱 小说戏剧研究 小说戏剧研究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 折子戏 折子戏 曲谱 曲谱 霍小玉 霍小玉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
描述:《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的作品。汤显祖在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考取进士后,于次年(1584)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专司祭祀礼乐等事。南京是昆曲的流行地区,人文荟萃。他与曲家臧懋循、梅鼎祚
-
亭外的旁白-看北方昆曲剧院新排《牡丹亭》
-
作者:陈朗 来源:人民戏剧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林黛玉 昆曲 薛宝钗 大观园 汤显祖 曲词 旁白 杜丽娘 演出
-
描述:林黛玉不大喜欢戏文,其戏剧知识难与薛宝钗相比,在进入大观园之前,她应还未读过《牡丹亭》。但她却凭一双耳朵,能够辨别、体会从梨香院风送过来的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并深受感动,案头书与场上曲在这里取得了心声交融。是音乐曲词之功,还是林
-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解读新编昆曲《临川四梦·汤显祖》
-
作者:孙书磊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传统形态 汤显祖 昆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解读 对话 中国古典戏曲
-
描述: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且高居榜首,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的传统形态,体现了中国戏剧区别于西方戏剧的民族特质。然而,从发展的视角看,昆曲
-
雪花的美丽在于自身的白:有感于京剧的变革与昆曲的坚守
-
作者:肖复兴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 昆曲 梅兰芳 舞台 变革 雪花 徽班进京 革新 莎士比亚 汤显祖
-
描述:处于京城,京剧打一开始就染上庙堂的色彩。从乾隆到慈禧,无一没有染指,方使得徽班进京,进而让京剧压倒了昆曲,在京城风生水起,造就了同光十三绝那样的京剧各派名角,让舞台热闹了那么长时间文革前后,依然是
-
有情有趣演红楼:昆曲《红楼梦》折子戏小析
-
作者:张弘 来源:曹雪芹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折子戏 昆曲 曹雪芹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汤显祖 戏曲 创作理念
-
描述:本文系昆曲《红楼梦》折子戏的编剧创作理念。文章从为什么以昆曲写《红楼梦》、为什么以折子戏写《红楼梦》、如何以昆曲折子戏写《红楼梦》三方面加以阐述,详细论述了本戏编剧的戏剧观及《红楼梦》剧本创作观。
-
六百年昆曲 新剧永远取代不了《牡丹亭》
-
作者:周冉 来源:文史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汤显祖 演出 杜丽娘 传统戏曲 新纪录 家班 粮仓 剧目
-
描述:的皇家粮仓上演六百多场,这个数字在近代昆曲演出史上是一个新纪录。同样是这出剧目,2004年,白先勇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将全本搬上舞台,连演三天时长达9个小时,也曾一票难求。
-
花非花——从昆曲电影《牡丹亭》谈戏曲与电影交融的魅力
-
作者:周湘玟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戏曲舞台 电影导演 汤显祖 昆曲 表演程式 戏曲电影 中近景 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
-
描述:,也可以从近景中清晰地看到她的一颦一笑,体察到她最幽微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种审美享受,是只有银幕才能给予的,然而它又是戏曲。昆曲电影《牡丹亭》,从唱腔到表演程式,都是最严
-
圆四百年之昆曲梦──浙江京昆艺术剧院访澳演出侧记
-
作者:晓霖 来源:戏文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澳门半岛 《游园惊梦》 浙江 剧院 汤显祖 京剧表演艺术 《牡丹亭》 昆剧折子戏 观众
-
描述:圆四百年之昆曲梦──浙江京昆艺术剧院访澳演出侧记
-
龙沙一曲惊星斗:论流人程煐的昆曲剧作《龙沙剑》
-
作者:崔春雷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龙沙 昆曲 中国思想 齐齐哈尔 唐代传奇 现代性 汤显祖 黑龙江 传奇剧本 评点者
-
描述:8年,因文字狱而流放塞北的安徽文人程煐来到了黑龙江齐齐哈尔,在这里,他用不足十天的工夫,完成了一部传奇剧本《龙沙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