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78)
学位论文
(8)
会议论文
(2)
图书
(2)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0)
才乡教育
(10)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
(7)
2012
(8)
2010
(9)
2009
(8)
2008
(9)
2006
(5)
2003
(7)
2002
(1)
1996
(8)
1993
(3)
按来源分组
人文杂志
(1)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学海
(1)
法律文化研究
(1)
榆林学院学报
(1)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
黑龙江史志
(1)
党的建设
(1)
太平洋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宋明理学
孔子思想
地方长官
倡导
周礼
儒家
儒者
周公
历史价值
先秦儒学
南曲
周敦颐
“政治经济学”
1193
吾心即是宇宙
正性
穷理
历史编撰理论
堪舆学
齐物
朱陆异同
大同理想
中国哲学史
太阳病
哲学
司马迁
孙
影印本
圣人之道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儒家学说】搜索到相关结果
180
条
黄宫绣本草
学说
浅析
作者:
濮正琪
来源:
江西中医药杂志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宫绣
《本草求真》
学术特点
描述:
黄宫绣本草
学说
浅析濮正琪(江西中医学院医史各家
学说
教研室330006)关键词黄宫绣;《本草求真》;学术特点黄宫绣是清代江西著名的医学家,他研究医学以求真、务实为宗旨,尤其在脉理、药性的研究
论吴澄外损
学说
之特色
作者:
张秀芳
来源:
山西中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外损
特色
描述:
清代医家吴澄毕生致力于虚劳病证的研究,著有虚劳专著《不居集》。他一方面系统总结前人治疗虚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阐述对内损的治疗心得;另一方面独自创立了"外感致虚"
学说
。就吴氏外损理论
王安石五行
学说
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比较
作者:
甘茂坤
来源:
科教导刊(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五行
学说
五行
学说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观
物质观
描述: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将王安石五行
学说
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进行比较,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唯物主义物质观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
论
儒家
目的论伦理学的定位--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
作者:
高煜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行伦理学
宋明理学
道德实践
目的论伦理学
朱熹
陆九渊
描述:
連結。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要回復
儒家
理論的說服力,應該要能夠與過去「內聖外王」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切割,這樣才能保留
儒家
理論的特色,同時與當代思潮接軌,甚至為現今的社會提出指引。
本論文
现代新
儒家
眼中的陆象山:[陆九渊]
作者:
余品华
赖功欧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学
现代
现代
新
儒家
新
儒家
描述:
现代新
儒家
眼中的陆象山:[陆九渊]
儒家
刑法思想对秦律影响之管见
作者:
崔永东
来源:
中国法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刑法思想
秦律
法律答问
儒家
经典
《周礼》
同罪异罚
《睡虎地秦墓竹简》
少数民族
《为吏之道》
刑无等级
描述:
儒家
刑法思想对秦律影响之管见崔永东秦律是以法家之刑法思想为指导而制定出来的,这已为学界所周知。至于
儒家
的刑法思想对秦律有何影响,却未见专文探讨。本文以睡虎地秦简为根据,对秦律中反映出的
儒家
刑法思想
略论
儒家
心学对道德主体的论证
作者:
刘宏斌
来源: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德主体
儒家
心学
道德情感
理想人格
陆九渊
道德实践
王阳明
道德根源
道德认识
儒家
哲学
描述:
略论
儒家
心学对道德主体的论证
熙宁之争与
儒家
教化主旨变迁刍议
作者:
张雪红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宁之争
司马光
王安石
理学
教化主旨
描述:
话语系谱中,确能曲折地反映出传统新
儒家
教化主旨的深刻变迁.
清初
儒家
基督徒刘凝思想简论
作者:
肖清和
来源:
史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凝
基督徒
思想
信仰
描述:
化及其主要原因。
儒家
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李觏与朱熹对
儒家
核心价值
作者:
张春贵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朱熹
朱熹
儒家
核心价值体系
儒家
核心价值体系
描述:
人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他们思想体系内在理路、学术传承的不同,也反映了
儒家
内部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不同取向。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