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944)
期刊文章(1477)
学位论文(57)
会议论文(48)
图书(2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345)
地方文献 (66)
非遗保护 (61)
地方风物 (27)
才乡教育 (18)
宗教集要 (16)
红色文化 (13)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3(260)
2012(532)
2011(584)
2008(163)
2007(139)
2006(109)
2003(80)
1988(16)
1984(23)
1981(10)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396)
其它(107)
春城晚报(95)
政府法制(6)
东方早报(4)
前进论坛(1)
新会侨刊(1)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岭南文史(1)
清初士大夫群体的心态诠释——以周亮工为个案
作者:曹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亮工  周亮工  遗民  遗民  焚书  焚书  明清之际  明清之际  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 
描述:题。另外,通过对亮工晚年焚毁自己生平大部分著作这一行为的解析,来揭示时代变迁在历史人物心理上产生的影响。该文把周亮工的活动纳入到明清之际社会的大变革中,考察士大夫群体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反映,从而对周亮工的心理状态作出较为实际的解读。
“黄松有只是个案,杨贤才案是典型司法腐败”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松有只是个案,杨贤才案是典型司法腐败”
“黄松有只是个案, 杨贤才案是典型司法腐败”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1日上午,在北京会议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介绍了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动向,并表示,黄松有案件表明我国最高司法机关的自身建设仍需加强。杨贤才案背后有利益的勾结,是典型的司法腐败。 “两院”也处在复杂环境中 记者:去年司法系统内部也发生了一些案件,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案,你怎
黄松有只是个案杨贤才案是典型司法腐败
作者:暂无 来源:湛江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杨贤才案子掺杂的因素更复杂,可能背后还是巨大的利益,法官和当事人之间或者通过律师,有利益的勾结,这不是地方保护,这是典型的司法腐败。” ——最高检副检察长姜建初 11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在北京会议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动向,并表示黄松有案件表明我国最高司法机
最高检副检察长姜建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黄松有只是个案,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案例指导也有局限。5年前的案例,现在就不一定适用,比如“许霆案”的争议就非常大,就是因为这是新型案件,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 过去确实有一些做法,对人民的司法需求回应不够及时,对人民的司法愿望不能满足。希望你们体会一下“两院”的心情,我们是想干好事。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 昨
“黄松有只是个案,杨贤才案是典型司法腐败”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松有只是个案,杨贤才案是典型司法腐败”
明清思想启蒙的两难抉择——以汤显祖为研究个案
作者:邹元江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启蒙  两难抉择  汤显祖 
描述:世大道难以践履时 ,文章名世也难以理成前绪。值得庆幸的是 ,正是在他一生最苦闷的时期 ,他领悟到“人生精神不欺 ,为生息之本”,终于心精力一 ,在他并不以“不朽”业自诩的戏曲“小技”上 ,成就了让后人惊叹不已的传世伟业。可惜 ,这真正辉煌的诗意人生对汤公来说却太短暂了 ,他终不能“绝去杂情”,终还是被“疵累”所囿 ,终凝铸成让后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汤显祖的悲剧说明 ,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的蜕变是极其艰难的 ,启蒙思想的意识也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的 ,我们不能超越历史而拔高启蒙时代的人物
明清思想启蒙的两难抉择-以汤显祖为研究个案
作者:邹元江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想启蒙  汤显祖  明代  清代  个案研究 
描述:践履时,文章名世也难以理成前绪,值得庆幸的是,正是在他一生最苦闷的时期,他领悟到“人生精神不欺,为生息之本”,终于心精力之一,在他并不以“不朽”业自诩的戏曲“小技”上,成就了让后人惊汉不已的传世伟业。可惜,这真正辉煌的诗意人生对汤公来说却太短暂了,他终不能“绝去杂情”,终还是被“疵累”所囿,终凝铸成让后人扼腕吧息的悲剧, 汤显祖的悲剧说明,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的蜕变是极其艰难的,启蒙思想的意识也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的,我们不能超越历史而拔高启蒙时代的人物。
至情至性晏几道:以《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为个案
作者:马雪艳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至性  痴情  晏几道  歌女 
描述:以《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为例,分析了晏几道这种至情至性的情感形象。并以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晏词打破了传统词作人物形象泛化的格局,使思慕的对象更加明确具体;作品运用梦、酒、月等多种意象表现其至情至性。
多重肉身─《牡丹亭》杜丽娘的女体论述
作者:韩巧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湯顯祖  杜丽娘  杜麗娘  梅洛庞蒂  梅洛龐蒂  身体  身體  知觉  知覺 
描述:的必然過程。本研究則欲重新回顧湯顯祖「情至論」的觀點,以現象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的知覺身體理論架構起論文的主要脈絡,論述杜麗娘杜麗娘在夢裡和身為鬼魂時,皆以虛而不存的狀態,得以開放她的身體,滿足其自身的情欲。杜麗娘的身體時虛時實,看似自由地在平面立體間流動,以及在時間河裡游走,實際卻掙扎淹溺在一個身體開放與身體封閉的矛盾裡,這正是「情至」論推展至極致,身體與自然、禮教對話中必然導出的兩難:當自然的身體傾向於開放,禮教的身體卻不容如此。現實界中石道姑封閉的身體、杜麗娘傷春而死的身體、還魂之後堅持守節的身體皆可為證,只能以夢魂之體、畫魂之體、鬼魂之體滿足其天然欲望。而就表演層面來看,杜麗娘面對身體開放與封閉的兩難,在實際演出時,演員實存的身體詮釋起劇本中夢裡、鬼界不存在的身體,現實與虛構的對比,更突顯了在文本和表演的現實界中杜麗娘肉身虛實的弔詭與矛盾。本文受到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哲學體系中的「身體/主體」(I–body)以及「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啟發,欲進一步地論證,相較於處於封閉狀態的實存肉身,杜麗娘在夢中、畫中與鬼界中的身體是一種從現實界中遁逃的方式,才得以開放、與周遭世界互為主體、相互辯證,反而才是一個真正擁有身體/主體的杜麗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