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42)
学位论文(526)
图书(121)
会议论文(53)
报纸(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68)
地方文献 (118)
地方风物 (118)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2)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4)
2012(134)
2011(128)
2009(108)
2008(95)
2007(97)
2006(78)
2003(47)
1999(42)
1985(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7)
宋代文化研究(26)
文献(14)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3)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巴蜀书社(1)
党史文汇(1)
山东文学(1)
运城学院学报(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陈九川思想研究
作者:徐泉海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阳明  陈明水  良知  致良知 
描述:感为二、体用不一之理路,在与聂、罗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辩中,双江、念庵认为“心有定体”,明水则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心无定体”之说;关于阳明后学广泛讨论的良知与知觉、良知现成、无善无恶及万物一体等思想明水都有正面肯认。明水在致良知工夫主张慎独知几,谨守格物致知宗旨,反对双江“格物无工夫”论与王心斋“淮南格物说”。就明水与阳明之关系而言,显然明水与阳明宗旨保持高度一致,不敢于师说增添一词,从这一点来看,明水是得阳明之真传的,若就理论发明而言,慎独知几之论,亦颇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意,然需指出的是明水之理论发明远不如王龙溪、罗近溪之调适上遂。就明水与王门诸子而言,相对于东廓、南野,明水受到龙溪的影响较大,故与二人亦有些相异之处;相对于双江、念庵,明水不能容忍聂、罗二人思想之转出,同样对心斋别立宗旨亦颇有微词。文章通过纵向...
档案学视角下的《周礼》研究
作者:洪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档案  主体  种类  制度 
描述:礼》记载的档案工作(兼顾文书工作)主体。这里的档案工作主体,是指从事着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可以是个人或人群(如同一工作部门的人)。主要是按天、地、春、夏、秋五个系统部门逐一论述《周礼》所记载的档案工作主体。在每一个系统部门中,详细论述了这一系统的档案官员名称及其职责,并将主要的档案官员情况制成表格。第二,在第三章中,主要是根据档案的内容将《周礼》中所记载的档案分为行政管理类、经济管理类、法律类、科技类、占卜类等五大类,并分门别类地对每一种类的档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每一节中主要论述了这一类档案的具体涵括以及此类档案的形成、保管情况。第三,在第四章中论述了《周礼》所记载的档案工作制度。《周礼》所记述的档案工作制度情况是多方面的,在这一章中,主要就《周礼》中所记述的档案收集制度、保...
王安石行政改革思想研究
作者:张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行政改革  机构改革  人事改革  财政改革  教育改革  王安石 
描述:,这四章是本文的重心;第六章研究了王安石行政改革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集中在: 1、王安石的机构改革思想。以往对王安石改革的评价称他忽视了对机构的改革以至改革失败,但从王安石的著作中
胡应麟文艺思想研究
作者:陈丽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文艺思想  小说理论  诗歌理论  戏曲理论 
描述:研究创立了学术规范。其诗歌理论集史实梳理、理论总结、批评鉴赏和指导后学四个方面于一体,在学术专著的撰写体例与结构布局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戏曲理论注重戏曲的舞台表演特征,从戏曲的起源、戏曲
山西灵丘方言语音研究
作者:李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灵丘方言  语音  入声舒化  舒声促化 
描述: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编写了灵丘方言的单字音表和同音字汇,借以反映灵丘方言语音的全貌。第三部分是灵丘方言与中古音的比较,展示了灵丘方言音系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中古入声字在今灵丘方言中的读音,讨论部分古入声字在灵丘方言中的舒化现象。第五部分是灵丘方言中的舒声促化现象,列举舒声促化的材料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就入声在灵丘方言中的发展趋势谈了一点个人看法。认为:舒化是大方向,但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研究
作者:杨艳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唐诗选本  版本源流  编选特点  诗学价值与文献价值 
描述:了《唐百家诗选》所选诗人及所选诗歌的特点。第三,结合《唐百家诗选》的选诗特点,论述了该选本的诗学价值和在考证、校勘、辑佚等方面的文献价值。最后探讨了《唐百家诗选》的编选原则和编选特点对后世唐诗选本
沈璟传奇艺术形式研究
作者:余治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沈璟  传奇  艺术形式  汤显祖  表演 
描述:需求。语言渐趋通俗,但又不至于低俗,尤其是净丑与生旦的语言各有特色,基本上能够符合人物的“类”性格特征,但仍然保留着文词派的某些弊病;在曲辞创作中,叙事性成分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戏剧作品的韵味,也意味着其作品逐渐向“剧”的趋势演进。表演体制上,缩长为短,尤其是杂剧化形式的革新,使他在戏曲发展的历程中具有典范意义;脚色体系初步成熟,尤其是净丑角色的分工已具成熟的雏形;舞台场面丰富生动,对于某些复杂、奇特的场面,沈璟尽可能对此进行细致的提示,交代如何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舞台演出脚本的雏形,尤其是对于后人了解晚明时代的戏剧舞台演出实际提供了某种可资借鉴的史料。本文截取沈璟传奇的艺术形式这一横断面,进行全局性的个案考察,并把它与汤显祖传奇(主要是《牡丹亭》)放在同一历史平面进行探讨,从文学剧本和舞台表演两个方...
《牡丹亭》舞台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汪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舞台传播 
描述:在:不合音律,声腔不协,结构关目冗杂,文词艰涩难懂。特别是对于它的不合音律,历来所受批评最多。音乐是戏曲灵魂。如果一部戏曲不合音律,难以搬演上舞台,必定会被排斥在舞台传播之外,从而失去戏曲的生命。值得深思的是,虽然《牡丹亭》不被视作场上之曲,但从《牡丹亭》脱稿之日起,它就一直活跃于戏曲舞台上面,并还成为昆曲的经典保留剧目。这其中的缘由特别值得思考。晚明时代,是一个崇尚士大夫戏曲文化的时代,文人多逞才肆能,一时写剧成风。汤显祖才名闻于世,笔墨精妙卓绝,他的《牡淡亭》传奇一出世,便为当时文人所喜爱。同时,文人士大夫们还以各种方式进行改编,以期待能更好的搬演上戏曲舞台。这些《牡丹亭》的改编活动,都或多或少的促进了《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从晚明至今,四百年来《牡丹亭》盛传于昆曲舞台,在二十一世纪之交,更是掀起了《牡丹...
胡应麟诗学研究
作者:王明辉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本色  格调  神韵 
描述:应该重新认识胡应麟的历史地位。 第三部分为附录,收集了七篇目前未刊的胡应麟著作序文,并考察了胡应麟现存著作的版本,俾有助于今后的研究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作者:刘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诠释学  本体  工夫 
描述:,理学家们主要对“道德何以可能”进行回答,于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分别提出各自的理学思想。陆九渊作为“工夫时期”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本体时期”对“道德何以可能”的回答,同时对“道德何以实现”的问题作出自己新的解释。出于对“工夫”问题的关注,陆九渊在解读经典时体现出既依据经典又不囿限于经典的诠释态度,且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实现他对先秦儒家精神的回归。基于此,陆九渊采用了“先立乎其大”、“六经注我”、“精读古注”、“一以贯之”四种方式,从不同层面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其中“先立乎其大”是陆九渊思想的核心,其所先立者是个人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先立乎其大”的前提之下,陆九渊要求其从学者分别从“六经注我”和“精读古注”两个方面来把握经典,这样就既可以依据经典的原义,又能超越经典文字之外而把握经典作者(“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