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解丹青追世好”(苏轼论艺术创新)
-
作者:汤炳能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论 艺术创新 王安石 随物赋形 欧阳修 自出新意 颜真卿 艺术家 文学创作 创新精神
-
描述:则王氏之同也。”这一段文字是批评王安石的。王安石的一些散文,言辞犀利,说理透彻,不失为好的文章。苏轼认为,他的毛病“在於好使人同己”,要求天下人的文风和自己的一个样。这就使得文坛象盐碱荒滩,黄茅白苇
-
1994-1995年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五代、宋、
-
作者:远藤隆俊 金子泰晴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回顾与展望 中国史研究 东洋史 王安石 《纪要》 士大夫 朱子语类 欧阳修 东方学 地域社会
-
描述:一、一九九四年1994年以宋史为起家之学的宫崎市定先生出版了全集(全47卷,附别卷。岩波书店)。这部书是凝聚了先生几十年心血的、至今仍保有勃勃生机的丰硕的研究成果。《古代文化》四六——一一就东亚的时代划分问题组织了特辑,主要讨论内藤湖南和宫崎先生关于...
-
古代奏议继承价值探微
-
作者:刘丽珍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文写作 奏议 欧阳修 汉文帝 文心雕龙 写作方法 王安石 东方朔 国家命运 名篇佳作
-
描述:受采纳自己的意见,写作时就必须精心构造,因此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对这些名篇佳作,人们历来注重的是它们的文学成就,从公文的角度来研究它们的价值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公文写作的角度,谈谈古代奏议的继承价值.
-
宋初学术的文化整合倾向
-
作者:刘宗贤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文化整合 古文运动 王安石 范仲淹 儒家文化 佛教思想 学术 庐陵学案 司马光
-
描述:宋初学术的文化整合倾向
-
与郑子瑜先生谈“富贵”问题
-
作者:顾农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子瑜 鲁迅先生 欧阳修 笙歌 晏殊 “革命文学” 漫叟 中国诗话 居易 宴会厅
-
描述:与郑子瑜先生谈“富贵”问题●顾农近日偶读《中国诗话辞典》(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见卷首郑子瑜先生所作序中有批评鲁迅先生的几句话,似属毫无根据,不可不稍加辨析,郑序写道———《漫叟诗话》曾引《归田录》云:“晏元献公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枕...
-
陈善论杜:重韵与重格
-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陶渊明 欧阳修 诗学观念 自然天成 王安石 艺术风格 重韵 诗歌理论 宋代士人
-
描述:陈善论杜:重韵与重格
-
超越经学--对理学形成的一个支点的考察
-
作者:崔大华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经学 “理” 《周礼》 《系辞》 理学家 本体性 欧阳修 儒家经典 河图洛书 程颐
-
描述:超越经学──对理学形成的一个支点的考察崔大华(河南省杜会科学院)作为儒学的一个理论形态的理学,它的形成可能会有多种社会的、政治的因素或条件,但就儒学本身的理论发展逻辑来说,有两个支撑点是最重要的:超越经学和消化佛老。并且,这两个支撑点之间是互溶互动的...
-
苏颂与史学
-
作者:陈光崇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敏求 契丹 王安石 欧阳修 史学家 国史 翰林学士 四库全书总目 监察御史 典章制度
-
描述:阁为储才之地,藏书极多,苏颂刻苦钻研,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对历代典章制度尤为娴熟。神宗即位,由颖州召拜知制诰。王安石荐秀州判官李定,特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苏颂与宋敏求、李大临以为不循旧制,相继封还词命,世称为“熙宁三舍人”。因此出知婺、杭、亳等州。后又入修围史,权知开封府,编纂《华戎鲁卫信录》。元祐年间(1086~1094),升任刑部尚书,尚书左丞,一直做到宰相,以年老致仕,卒年八十二。
-
文人的怪
-
作者:李国文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人 《拗相公》 宋仁宗 欧阳修 政治变革 《京本通俗小说》 吕惠卿 司马光 神宗
-
描述:文人的怪──素描王安石李国文王安石,是个大文学家,大政治家,但也是个大怪人。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王荆公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与吴冲卿同为群牧判官,时韩持国在馆中,三数人尤厚善,无日不过从,因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
-
高潮的契机: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特色与艺术实践
-
作者:乔力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前期 过渡特色 艺术实践 曲子词 晏几道 柳永词 士大夫文人 欧阳修 《花间集》 文化精神
-
描述:高潮的契机:论北宋前期词的过渡特色与艺术实践乔力首先须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期观念,主要依据文体自身的发展演变进程,并适当考虑有关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所以此"前期"之说,系指太祖赵匡胤立国(建隆元年,960)到英宗赵曙治平末(四年,1067)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