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1)
报纸(74)
学位论文(6)
会议论文(5)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6)
地方文献 (150)
地方风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4(32)
2008(26)
2007(16)
2005(14)
2003(7)
2002(6)
1999(13)
1995(11)
1991(2)
1987(7)
按来源分组
杜甫研究学刊(15)
南方都市报(3)
文学遗产(2)
徐州矿工报(1)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古今谈(1)
文史哲(1)
四川财政(1)
雨花(1)
辅大中研所学刊(1)
集叙录
作者:万曼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蔡梦弼  著录  杜甫  工部  艺文志  补遗  黄氏  王安石  分类 
描述:个本子。樊晃有一篇序文,叙述诗在唐代流布的情况: 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常蓄东游之志,竟不就。?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
宋诗与陶
作者:金诤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渊明  文学史  朱自清  代表性  杜甫  苏轼  日常生活  王安石  黄庭坚   
描述:一 朱自清先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日常生活的诗——序肖望卿<陶渊明批评>》)有趣的是,三家之中,苏轼是宋人,而陶、两家
南宋学片论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诗研究  王安石  人格价值  李纲  《渭南文集》  穷而后工  文天祥  政治家  四家诗 
描述:南宋学片论杨胜宽杜甫其人其诗在宋代受到重视与尊崇,从中唐韩愈的著名论点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杨亿标榜"西昆",却不喜杜甫,至讥之为"村夫子";欧阳修因性分所近而扬李抑,也致疑于后世
诗学论纲
作者:胡可先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注诗》  诗学  诗详注》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  杜甫诗  《九家集注诗》  目录学  工部  王安石  王洙 
描述:诗学论纲胡可先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堪称安史之乱中唐代社会的画卷,奠定了我国古代以时事入诗的诗史精神,因此,“诗史”这一称号,为历代评论家所公认。从思想内容方面看,诗反映社会生活
齐名
作者:吾三省  来源:新东方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薮》  诗歌史  审言  胡应麟  李商隐  杜甫  李白  韩愈  明人  李峤  杜牧 
描述:在唐代诗歌史上,以“李”并称的为数有三,并不限于“李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诗)中所指的李白和杜甫。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得很明白:“审言、李峤结交前朝,李商隐、杜牧之齐名晚季,咸称李。”
我演丽娘
作者:沈丰英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丽娘  《牡丹亭》  中国戏曲史  著名作家  传奇剧  汤显祖  戏曲家  白先勇 
描述: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传奇剧《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极其著名的杰作,剧中多情的丽娘是我一直喜爱的角色。2003年有幸结识了台湾著名作家、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由先生一手策划的三本二十七出青春版
宝的形象与意义
作者:徐燕琳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明代  知识分子 
描述: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卫道者和践行者,构成了令人窒息的整体氛围。这充分显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汤显祖等许多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无言悲愤。
丽娘的爱情观
作者:叶树发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丽娘  爱情观  牡丹亭  汤显祖  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林黛玉  崔莺莺  程朱理学  人性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葛立方论学:重提学得失的话题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诗派  葛立方    《韵语阳秋》    苏轼  杜甫  王安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艺术技巧 
描述:葛立方论学——重提学得失的话题杨胜宽葛立方(?—1164),字常之,号懒真子。所著诗话《韵语阳秋》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尽管从宋人赵与时《宾退录》直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
“李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优劣论述评
作者:陈贻焮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王安石  创作时期    八仙  太白  文章  光焰 
描述:日忆李白》编在天宝五载春;接着将《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编在《春日忆李白》之后《今夕行》之前,虽未明言,心里也认为这诗当作于天宝五载春:这种安排,或据旧注所作考证或酌情而定,大致上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