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与两川:王安石、黄庭坚学杜的两种视角
-
作者:廖美玉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宋人学杜 宋人学杜 东京 东京 两川 两川
-
描述:视角,恰可映现北宋文化的多元发展。
-
王安石保甲法研究:以兵制和乡里制度的变革为视角
-
作者:席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保甲法 军事制度 乡村控制
-
描述: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保甲法施行之前的社会背景,保甲法实施的目的和效果,保甲法最终走向穷途末路的原因,以期能在一个较为客观和新颖的角度上探明王安石保甲法的真貌,并借鉴其在军事管理和地方控制方面的优秀思想为今所用。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文章分为四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宋神宗之前的军事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入手,简要的概括这两者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出现的弊端,即催生保甲法的现实背景;第二部分文章从保甲法创立之初的矛盾焦点入手,进而探求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立法宗旨,明晰宋神宗和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初衷和目的;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保甲法的实施模式、推行过程和实施效果,力求探明保甲法在北宋军事制度和乡村治安管理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成效,即保甲法的积极因素方面;第四部分是本文对保甲法最终被罢废的原因的一点思考,立法方面的硬伤和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保甲法不得善终,但是保甲法中关于兵制改革和乡村控制的一些措施,被宋后的多个朝代所沿用,保甲法中所蕴含的乡村控制思想和“寓兵于农、军民结合”的军事思想,使其在乡村组织和军事方面也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
理学家的视角,儒者的情怀:论吴澄丧乱诗的特点
-
作者:王素美 王星汉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丧乱诗 特点
-
描述:吴澄(字幼清,晚称伯清)江西崇仁人,他的丧乱诗受其“会合朱、陆”(朱即朱熹,陆即陆九渊)的理学思想影响,再现了元灭南宋的历史事实,具有真实性、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其诗表现丧乱中抗元英雄的人格精神,还具有内外兼顾,深刻透辟的特点。就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传统的丧乱诗的突破。
-
独到的视角,深入的阐释:评李浩新著《唐诗美学》
-
作者:福标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美学 唐诗 时空观念 诗之美 山水诗 多重价值 文人心态 语言技巧 时代精神 模糊思维
-
描述:独到的视角深入的阐释──评李浩新著《唐诗美学》福标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美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其中有的还吸取外域的经验,用结构主义、统计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新思潮、新方法来研究唐诗
-
基于思维视角关注学困生应是高效教学的重点
-
作者:王胜林 来源: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效教学 思维方法 学困生 学习困难 课程改革 教育研究 转化工作 学习习惯
-
描述:才放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
王安石《尚书新义》的诠释特性:以其哲学思想为视角
-
作者:胡金旺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尚书新义》 德性 智性
-
描述:性和有用性的标准而形成的,是他的早期哲学思想在变法时期的延续与发展。
-
苏轼与王安石在《尚书》诠释上的分歧: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视角
-
作者:胡金旺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尚书》 情本论 智性
-
描述:思想为基础的,其中的分歧是二人的哲学思想在经典诠释中的必然反映。
-
刘命清对庄屈关系的特殊阐释:以“不得志而怨”为视角
-
作者:宋健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怨 庄子 屈原 遗民 刘命清
-
描述:明遗民刘命清《庄屈》一文指出,庄子与屈原皆因不得志而生怨情。虽然,刘氏所论不乏肤阔牵强,却揭示出庄、屈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似之处。同时,从更深的层面看,庄屈并称的论题在明遗民中并不罕见,虽立论各有不同,但都寄托了他们试图弥合生存与节操的良苦用心。
-
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看陆九渊“心即理”的伦理意蕴
-
作者:吴凡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伦理本性 主体性 规范性
-
描述: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
用当今视角重新审视《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
作者:杨昌盛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陈最良 《闺塾》 封建礼教 封建教育 汤显祖 戏曲家 杜丽娘
-
描述: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于是乎,传统视角在概括陈夫子时,说他是“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