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7)
学位论文(7)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0)
地方文献 (4)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2(5)
2008(2)
2006(4)
2005(2)
1998(3)
1996(5)
1995(4)
1994(2)
1986(2)
198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文史知识(1)
剧影月报(1)
文教资料(1)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天津政协(1)
中华文史论丛(1)
河北学刊(1)
优秀作文选评(小学版)(1)
中国文化研究(1)
“廉”德探源及古代廉吏标准
作者:杨昶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廉”  《周礼》  睡虎地秦墓竹简  廉吏  中国伦理  廉政思想  廉为本  儒家经典  道德修养  中国文化 
描述:“廉”德探源及古代廉吏标准杨昶古代中国是一个标榜“德治”的国家,历朝的统治者都很提倡个人的道德修养,力图以个人道德的风范去感召和教化芸芸众生,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伦理始终
我国古代饮料与冷凉食品探源
作者:刘振亚 刘璞玉  来源:古今农业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果汁饮料  我国古代  齐民要术  冷饮  食品  果品  直接饮用  冰水  周礼  管理制度 
描述:事记,其中记载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
解读西周美酒与探源周礼文化
作者:权美平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酒文化  西周  中国古代  周礼  祭祀  周代  酿造  重要地位  具体问题  礼记 
描述:缺。
明代吴与弼教育生平探源
作者:周晓惠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与弼  圣贤  教育  理学 
描述:吴与弼终身以理学所描绘的“圣贤”作为行为准则,潜心研究儒学经典,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一生贫困与疾病交集,却始终坚信人性本善的信条,并以教育传播理学思想为己任,其桃李满天下,为后世的经学发扬奠定了基础.
《周禮》鄭注探源訓詁研究
作者:裴歡歡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探源训诂  现代词源学  郑玄 
描述:《周禮》鄭注探源訓詁研究
周礼与《诗经》婚恋悲剧:《诗经》婚恋悲剧探源
作者:袁定坤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婚恋悲剧 
描述:因袭“礼教吃人”的思维程式把《诗经》婚恋悲剧的根源简单地归之于礼教,除了礼教的因素之外,更多的追求专一的婚恋悲剧应当从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过渡形态的婚姻形式以及男权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诸方面去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沈括军事思想探源-论沈括与其舅父许洞的师承关系
作者:胡道静  来源:社会科学(上海)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军事思想  师承关系  军事哲学思想  军事技能  王安石  军器监  墓志铭  经略使  军事家  政治家 
描述:所要考论的,是沈括的军事哲学思想和他的这种思想的渊源。 沈括的父亲沈周,是一个中级的文官,从王安石给他所作的墓志铭了解到他一生的行
注释书中名物词训诂方法的历史演变——以《周礼》郑玄注、贾公
作者:张学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名物训诂  《周礼》 
描述:公彦倾向于只从语义这一点上切入;3)孙诒让擅长以古证古与参校求诂。文章还描述...
训诂材料的分析与汉语学术史的研究——《(周礼)复音词郑玄注
作者:李运富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训诂材料  学术史  训释方式  训诂方法  训条关系  周礼  郑玄  复音词 
描述:”,也不同于“训条”之间的关系。一般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训”等看作训释方式,值得商榷。利用训诂材料来研究汉语学术史大有作为,《(周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是一个例子。该书
立足当代,探源求本:朱天曙教授《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
作者:郝文杰  来源:书画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指可数。朱天曙教授正是在这种日益浮躁的学风中,不畏艰辛,寻枝振叶,力求“面向事情本事”,把周亮工及《印人传》中的有活力、有价值的人生与审美尽呈读者眼前。在著述中,他表面上是在研究古人,实质上,是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去审视周亮工其人其事,其时其艺,及其审美思想中有益的养分。天曙教授探“本”求“源”,旨在弄清一个思想家及学人是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贯穿自己的审美理想,又是如何在生存中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而这对于今天跨世纪之交、大变迁时代的艺术家们无疑是一笔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财富。有感于他探真返原的勇气,加之其语言流畅生动,我一口气读完该书,沉静思之,认为本书有两方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