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议青阳腔的起源及当时周边戏剧大环境
-
作者:班友书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阳腔 弋阳腔 五十年代 余姚 徽州 目连戏 大环境 南戏 汤显祖 昆山腔
-
描述:,对于青阳腔的起源这样
-
“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
-
作者:徐凤先 何驽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影千里差一寸 周髀算经 周礼 陶寺 王城岗
-
描述:,也就是《周髀算经》和《周礼》所记载的两个夏至日影长度;通过对早期长度和距离的分析证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当时的1000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明史上日影测量和大范围地理测量相继开始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论观念。
-
百戏之祖(二):从昆山起源的昆曲
-
作者:陈益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曲 牡丹亭 杜丽娘 传习所 演出 演员 昆山腔 表演艺术 汤显祖
-
描述:台欣赏。《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秋天的苍茫景色,将离情别绪点染得动人心腑。《长生殿·闻铃》中的词句:“迢迢前路愁难罄,厌看水绿与青山,伤尽千秋万古情。”寥寥数语,却把人生曲折坎坷、沉浮起伏的感慨,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刀会》中的“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惨睹》中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肩装”等名句,脍炙人口,多少年来一直让人们传诵不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牡丹亭·游园、惊梦》。 以庭院春色满园时的环境变化,来衬托丽娘心情的纷繁复杂,写尽“一片断魂心痛”。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气氛的烘托与人物内心活动的探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平凡的景色不再平淡和平板。它的每一句唱词都是精美绝伦的诗,元杂剧语言的本色、六朝辞赋的华美、五代词的绮丽,集合其间,自然真切而又含蓄空灵。
-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
-
作者:朱佐高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
-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客观要求和正确选择
-
作者:程晓红 来源:西藏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正确选择 客观要求 信教群众 宗教教义 宗教工作 爱国人士 山南地区 宗教界人士 公民道德教育
-
描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客观要求和正确选择
-
宗教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
作者:暂无 来源:西藏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山南地区 历史发展 相适应 宗教界人士 宗教教义 副主席 藏传佛教 信教群众 封建特权 朗达玛灭佛
-
描述:宗教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
李瑞清的教育思想和宗教思想
-
作者:菊南山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教育思想 宗教思想
-
描述:本文系统地阐释了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李瑞清的教育思想与宗教思想,充分肯定了李氏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南柯梦》曲意管窥
-
作者:程建忠 贾鹏 来源: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学作品 二十年 宗教 牡丹亭 传奇 婚姻 王思任 现实主义 戏曲
-
描述: 对于汤显祖的《南柯梦》传奇,历代的曲论家和批评家都贬之甚低。自明人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认为《南柯梦》所表现的曲意是“佛也”之后,后世论者也大多认为《南柯梦》只是一部宣扬宗教、“表现
-
《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
-
作者:王树海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狂禅 禅宗思想 牡丹亭 宗教 浮屠 汤显祖 佛禅 信仰 艺术态度 自性
-
描述:术造诣以及作者创作该剧的哲学依循、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不少论者虽也看到佛禅对于汤氏其他剧作的影响,但佛禅对《牡丹亭》的浸润,尤其是明中叶掀起的那场“狂禅”风潮,对于这部名作的根本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尽管明代论者亦或偶有提示,如吴山三妇评本《牡丹亭》卷首所言“若其所谓因缘生死之故,则从乎浮屠也”。后世以至当今学者多未就此深入开掘立论。虽也有人看到那。不可忽视的影响”,后来又发现“禅宗思想家的影响不一定只限消极方面”(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惜也仍未从详细论。笔者试图从汤显袒的代表作《牡丹亭》入手,考察佛禅、狂禅风潮对于作者艺术态度、艺术感
-
共产党人应是无神论者
-
作者:牛一 杨树森 来源:江南论坛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共产党人 无神论者 宗教 基层党员干部 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建设 全民信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贾似道
-
描述:的队伍,基督教由几年前10多万人发展到今日500多万人”(《党政论坛》7期)。哪里信教风盛,哪里信教的党员也就多,真所谓“无党不成风”。对此,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