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戏之祖(一):从昆山起源的昆曲
-
作者:陈益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方文化 昆曲 昆山腔 魏良辅 汤显祖 百戏 昆剧 演出 苏州 牡丹亭
-
描述:过程。人类幼年期的娱乐,与我们童稚时代的玩耍嬉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以舒解筋骨、平衡心理、陶情冶性为目的,乃至需要从中获得思想教益时,人们的娱乐才进入了自觉的层面。 在悠远绵长的中国文化史中,“百戏”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最早提到百戏的,是《后汉书·安帝传》:“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这里的百戏,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戏”、“百戏”来自民间,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杂技表演,又称“散乐”。它是从秦汉时期逐渐兴起的,到了汉唐时期,随着西域的胡乐杂技传入中国,民间百戏有机会吸收外来文化,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技巧也不断提高。 我们从汉代的绘画雕塑遗存中,可以看到宫廷宴乐百戏演出的浩大场面,想象当时热烈的情绪氛围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当时,宴乐百戏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方式。
-
与郭启宏论昆曲《司马相如》书
-
作者:廖奔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相如 昆曲 舞台样式 汤显祖 舞台艺术 整体和谐 现代文化观念 《南柯梦》 文化内涵 《邯郸梦》
-
描述:与郭启宏论昆曲《司马相如》书廖奔郭启宏先生:您好!一向各自忙,几年没有碰面了。不过我知道您已经进入北京人艺创作群体,于是,一种视角上的历史与当代、手法上的写意与写实、风格上的浪漫与平实的交叉组合关系
-
昆曲《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
-
作者:欧阳启名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赏析 牡丹亭 昆曲 “临川四梦” 唐人小说 古典戏曲 剧作家 汤显祖
-
描述:昆曲《牡丹亭·游园》曲词赏析
-
《浮生六梦》:百感人生尽付昆曲
-
作者:罗屿 来源:新世纪周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杜丽娘 恭王府 江苏省 牡丹亭 红楼梦 演出 汤显祖 寻梦 柳梦梅
-
描述:六出关于梦的名段,好似人生百态,在柔美的昆曲中,与我们不期而遇胡同深处,庭院深深。水榭边,丝竹声声。歌台上,水袖曼舞。将相王侯、才子佳人一个个粉墨登场。这一切都好像梦中的情景。2008年8月底
-
至情至性 梦幻之美 光怪陆离的昆曲世界
-
作者:于丹 刘刚 来源:中华遗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至性 杜丽娘 汤显祖 昆曲 牡丹亭 人生 柳梦梅 艺术形式 每个人 后花园
-
描述: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究竟有什么样的梦幻能够让我们蓦然心惊?在梦幻里面,我们究竟能触摸到什么?它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意味吗?谈昆曲,我们就从它的"梦"说起……
-
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情况探析
-
作者:罗兆荣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遂昌县 汤显祖 昆曲 十番 金华昆腔 民间文化 昆剧 演奏 昆班 探析
-
描述:2001年8月,中国汤显祖研究会(筹)首届年会在遂昌召开,石练镇石坑口村十番队参加晚会演出,当时有专家问,石练十番演奏的昆曲是苏昆还是金昆?2002年,笔者编了一本《昆曲·石练十番》的书,请洛
-
赴美参加昆曲《牡丹亭》学术研讨会的经历
-
作者:吴新雷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国际学术研讨会 昆曲 汤显祖 白先勇 洛杉矶 加州大学 柏克 时代内涵 大剧院
-
描述:曲的时代内涵与文化展示,柏克莱加州大学开会的时间是在9月14日至17日,洛杉矶加州大学是在9月25日至28日。柏克莱加
-
明清文人与昆曲发展三探
-
作者:刘红 来源:作家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文人 昆曲 发展 推动 文人士大夫 知识分子 魏良辅 昆山腔 家班 汤显祖
-
描述:明清知识分子在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提高了对民间文艺的认识,不少文人热爱昆曲,视之为寄托情志的载体和施展才华的媒介,文人士大夫对昆曲的喜爱,推动了昆曲的兴盛发展,使昆曲在艺术上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
-
白先勇的昆曲―从《牡丹亭》及《玉簪记》说起
-
作者:吴迪 来源:书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昆曲 玉簪 昆剧 杜丽娘 柳梦梅 演出 昆山腔 汤显祖
-
描述:元末,江苏的昆山发展出昆山腔。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将其改良为婉转动听的水磨调,梁辰鱼撰写出首部昆剧《浣纱记》。直至清朝嘉庆年间,昆剧盛行了约两百年。之后,京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
-
百戏之祖(二):从昆山起源的昆曲
-
作者:陈益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曲 牡丹亭 杜丽娘 传习所 演出 演员 昆山腔 表演艺术 汤显祖
-
描述:台欣赏。《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秋天的苍茫景色,将离情别绪点染得动人心腑。《长生殿·闻铃》中的词句:“迢迢前路愁难罄,厌看水绿与青山,伤尽千秋万古情。”寥寥数语,却把人生曲折坎坷、沉浮起伏的感慨,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刀会》中的“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惨睹》中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肩装”等名句,脍炙人口,多少年来一直让人们传诵不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牡丹亭·游园、惊梦》。 以庭院春色满园时的环境变化,来衬托丽娘心情的纷繁复杂,写尽“一片断魂心痛”。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气氛的烘托与人物内心活动的探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平凡的景色不再平淡和平板。它的每一句唱词都是精美绝伦的诗,元杂剧语言的本色、六朝辞赋的华美、五代词的绮丽,集合其间,自然真切而又含蓄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