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修辞角度看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
作者:袁津琥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妃曲》 王安石 修辞角度 宋代诗人 王昭君
-
描述:非禽兽而何!”(见《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六《明妃曲》注引)在范冲看来,王安石这首诗歌简直宣传的就是典型的汉奸卖国贼的人生哲学。范氏此论一出,受此影响,后世不少宋代诗歌的选本都仅选了《明妃曲》第一首,而未选第二首。当然历代也不乏为王辩诬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蔡上翔说诗中的“恩”是爱幸的意思,反对范氏的上纲上线;朱自清说“汉恩自浅胡自深”是“沙上行人”的自言自语;郭沫若说这里的“自”字是自己的“自”,而不是自然的“自”;徐仁甫说这里两个“自”字,不但表示恩的浅深是出于汉胡自己,与我无关,而且“自”有“虽”义,在语法上,它根本不是说话的重点所在(以上观点可详参《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七、《语文续拾》、《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王安石的〈明妃曲〉》、《古诗别解·宋诗别解》等书)。笔者以为这都是对王诗的误解。究其原因在于诸家探寻诗意时...
-
从曲律角度看戏曲之本色语
-
作者:许莉莉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色 曲律 语言风格 戏曲 合律 曲词 音律 辞采 汤显祖 作品
-
描述:每当言及戏曲的“本色语”,人们总是将它与语言风格联系在一起,甚至看成纯粹的语言风格问题。然而本人认为,它并非单纯的语言风格问题,它与曲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古代曲论家提倡制曲使用“本色语”,不少人是出于曲律方面的考虑。
-
从比较史学角度看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
作者:崔爱丽 来源: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比较史学 比较史学 文人气质 文人气质 成熟的官僚 成熟的官僚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比较 比较
-
描述:从比较史学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张居正两类不同性格的人改革的成败,认为改革的结果与个人性格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
师承:从另一个角度看语文学习
-
作者:南海波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师 刘绍棠 藤野 语文学习 鲁迅 中学生 学习环境 爱国主义思想 讲义 培育
-
描述:,给我开了窍。……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他在我幼小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
从文化角度看“望其旗靡”的“靡”
-
作者:周家庭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左传 致师者 倾斜 文化角度 说文解字 大司马 周礼 杜预注 蔽日 牙旗
-
描述:)。笔者以为,第二种理解允当。"倾斜"说认为:以"倒下"或"散乱"训《左传》"望其旗靡"之"靡",虽能"揆之本文而协",却难"验之他卷而通"。例如:《佩文韵府》"靡旗"条所
-
强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
-
作者:程千帆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研究工作 供参考 春江花月夜 唐诗 张若虚 过程 眉批 钟惺 胡应麟 谭元春
-
描述:程。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今就个人阅读所及,抄成集评,以供参考。限于见闻,必多遗漏。当在今后续加增订。凡句释置当句之下,节解置当节之下,总评置全诗之后,眉批则依据文义,插入所涉句下或全诗之后。其中《而庵
-
“俱非才子不能道”:《才子牡丹亭》批评视野下的《疑雨集》与
-
作者:耿传友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批评视野 批评视野 点校 点校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 杜丽娘 杜丽娘 夫妇 夫妇 戏曲 戏曲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
描述:把王彦泓的《疑雨集》与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提并论,看起来似乎有点不伦不类,按一般的看法他们相去甚远:在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中,《牡丹亭》都被作为第一流的作品加以介绍,而对《疑雨集》却很少提及。吴震生
-
电磁炉遇冷升温磁屏蔽应是厂家关注点
-
作者:华 文 来源:中国质量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电磁炉遇冷升温磁屏蔽应是厂家关注点
-
宋编唐集考略
-
作者:曹之 来源:图书情报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重要贡献 宋敏求 唐代 宋代 编辑过程 唐绝句 宋人 搜集整理 唐诗
-
描述:宋代是我国图书编纂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无论官方或民间,都编辑、整理了大量图书,为古代文化的流传作了重要贡献。宋人在唐代诗文集的编辑和整理方面,尤其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宋编唐集数量之多,令人瞩目
-
名师课堂古诗词“互文拓读”观照
-
作者:徐初苗 来源:教学与管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 纳兰性德 观照 王安石 深度与广度 古诗词教学 大屏幕 引导学生 文本解读 前文本
-
描述:"互文拓读"是在阅读活动中,当前文本关涉过往文本,两者之间"相互敞开、相互接纳、相互包容、互相滋养"的过程,形成一种言说的张力和场域,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话语空间,使文本解读与对话获得更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