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不作为代表发“警醒信”的应是选民
-
作者:暂无 来源:信息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向不作为代表发“警醒信”的应是选民
-
征信系统不应是一个筐
-
作者:暂无 来源:东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征信系统不应是一个筐
-
春天的信(报告文学)--关于王烈 本刊特约记者
-
作者:李杰 来源:吉林教育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春天的信(报告文学)--关于王烈 本刊特约记者
-
著名京剧琴师何顺信先生在京收徒
-
作者:曲锦春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 基本功 山东德州 演奏状态 中国戏曲 博学多能 唱腔艺术 勇于创新 吴炳 王维
-
描述:1994年11月13日,著名京剧琴师何顺信先生在京喜收山东德州地区京剧团琴师陈善良为徒.张君秋、孙松林、谭世秀、杜奎三、石宏图、范广礼、王维峰、姜凤山、迟天标、黄天麟、吴炳璋、王永泉、王鹤文、于化龙
-
“事信言文”-谈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
作者:唐骥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文学主张 古文运动 道学家 王安石 古文家 宋代散文 政治改革 中国文学史 艺术性
-
描述:欧阳修是宋代散文家,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上承韩柳,发现并培养了“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人,并和这些人一起,终于取得了这场文坛革新的胜利。但是,对欧阳修以往却颇多误解,其中之一是对其文学主张的误解。由于这些误解,多年来,欧阳修遭到了不应有的冷落。
-
李灏:诚则舍,信则赊
-
作者:张晨晨 来源:躬耕(天下豫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酒业 白酒企业 诚信 品牌内涵 河南省 刘秀 新品牌 复兴 中国白酒 联动效应
-
描述:他一天至少要抽四包烟;他是"中国赊酒"的创始人;他是一个48岁才临危受命的国家干部;他被社旗县的老乡们戏称为"四黑"之一;他是豫酒复兴的实践者,是赊店酒业重振之旅的领航员;他—是李灏。
-
给刘绍唐夫人王爱生的信
-
作者:陈香梅 来源:传记文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给刘绍唐夫人王爱生的信
-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三经新义》
-
作者:胡金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道 道 人性论 人性论 《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 《字说》 《字说》
-
描述:本身就是一个内圣外王并重的体系:既将德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注重对功利主义的追求,这是王安石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本质特点。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是以“道”为本体的思想体系,王安石提出了“法其意”和“道之全”的思想。“法其意”就是要效法其精神实质,所以形式上可以而且必然与先王不同,王安石以此强调了“变”的思想。“道之全”与理学家以五常为道本体的体系有很大不同,王安石以“道之全”的思想为指导主张公开吸收佛道诸子百家的思想,王安石从“惟理之求”和“合吾心者”的标准出发,挣脱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因而王安石所确立起的道不仅仅包括了一些道德伦理的内容,而且还有功利主义的因素。王安石的道本体作为最高的范畴表现在万物之中的人身上,就是人性。与王安石的道本体相对应,王安石人性论的内涵中既有德性的一面,又有智性的一面。...
-
王安石《诗经新义》研究
-
作者:廖育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诗经新义 宋代经学
-
描述:010年,海峽兩岸相關王安石研究的單篇論文有三千多篇,博、碩士論文有六十多篇。而真正以王安石經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海峽兩岸計有六本,而且都聚集在近十年(2005年以來)。 王安石經學著作在明初已全部亡佚,目前可見的只有清代所輯的《周官新義》一部輯佚書。王安石參與的宋代熙寧變法所著的《三經新義》,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周官新義》,內容鋪陳改革宋代吏治與經濟的藍圖,受到撻伐最深,王安石將他當作政治實踐的計畫書,最具有宋代精神,卻是偏離上古三代精神較遠。至於《尚書新義》則是規範帝王修身和治國的政治之書。 而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則不同,內容平易近人,其闡發儒家精神與禮儀規範,對於人倫與禮儀、人性與人為制度的推敲拿捏,在遵守禮樂之外,還有更多人文精神的體會。而王安石和《詩》的淵源其實頗深,從案頭書到科舉必讀經典,都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詩》的重視。透過研究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可以看到王安石學術思想理念的初衷─儒家經典理念和人倫禮儀思想;除了他對原始儒家、三代聖王賢人精神的繼承,還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人生倫理的規劃,這正是本文以王安石《詩經新義》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價值所在。
-
《三经新义》与王安石新学的形成
-
作者:吴依凡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三经新义》 王安石新学
-
描述:本,教導士大夫明瞭經義,推行治道。晚年強調透過字的拆解,即能明瞭經典的義理,將訓詁與義理結合。《三經新義》並非是完全自出新解,注解時以己意為取捨,將自己的注解提升到漢、唐舊注的地位,不像《五經正義》一般,大體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但《詩經新義》大量遵循《詩序》的說解來闡揚《詩經》的義理,因《詩序》本身就闡發義理。「分文析義」強調透過對字形的拆解組合來說解文字,以探求其中的經義,在《周禮新義》中較為常見,《詩經新義》與《尚書新義》卻未發展起來,不能成為一種主要的解經方式,到王安石晚年所編定的《字說》才算完成。王安石主張「以禮會通三經」,藉由「禮」來溝通內聖與外王之道,以此開出王安石新學的理論架構。《三經新義》雖仍沿之前王安石學術「性命」之學的討論,但因王安石此時以外王事業的新政為重,故對內聖的性命之學,重視度下降。《三經新義》所表現的「性」,應是趨向於無善無惡,如此才容易開出「禮樂教化」的正當性。該書所展現的君臣之道,賦予君權不少合理性,故為執政者所喜。政事與刑罰為推行治道所必要,雖符合經義的說解,但也因此遭受流於法家的評斷。《三經新義》是王安石新政所頒行,帶有少量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見解,對王安石後學推行新政有指導作用。王安石新學的成立,則與《三經新義》與《字說》緊密聯繫。王安石新學利用科舉與太學,使其在北宋達到頂峰。爾後蔡京與王黼的新政遭受批評,科舉與太學的改制,使得《三經新義》在南宋不再刊刻,王安石新學逐漸趨向凋亡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