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02)
报纸(605)
学位论文(53)
会议论文(43)
图书(4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00)
地方文献 (128)
红色文化 (46)
宗教集要 (35)
才乡教育 (14)
非遗保护 (12)
地方风物 (8)
按年份分组
2014(337)
2013(94)
2010(146)
2009(132)
2007(81)
2006(69)
2005(56)
1996(35)
1991(18)
1987(2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6)
中国书法(6)
中国文化研究(5)
书画世界(3)
社会科学论坛(2)
书法研究(1)
社会科学论坛·上半月(1)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1)
北京语言大学报(1)
北京大学出版社(1)
思深而无不在:议论文思路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作者:高海燕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文思  《游褒禅山记》  结构样式  思维流程  文章  王安石  章法 
描述:章法。议论文思路的有效拓展主要是指外在结构章法。
谢国龙 世纪转型 贵在“变”
作者:代安  来源:东方养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转型  王安石  书法家  江西 
描述: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国龙就是位很有故事的企业家。新世纪之初,谢国龙放弃了副县长的职务,由仕而商,投身商海,转眼十年,其所在公司是当地的纳税大户。谢国龙成功地完成了由仕而商的身份转换,这其中,王安石给了他很多思想资源。 由仕而商 勇于改变 在谢国龙的眼中,王安石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法家人物,他把王安石的思想核心总结为一个“变”字。王安石身处的时代,内忧外患,没有大丈夫情怀不足以谈革新,成败另当别论。谢国龙自幼受到王安石文化熏陶,他的家距离王安石故里只有10华里,常去瞻仰古迹,流连诗文,是他的人生快事。 当初,谢国龙弃官从商,也有很多朋友不理解。回看过往,1976年江西抚州师范学校毕业后,1976年9月到2002年2月之间,谢国龙先后在江西省东乡县任乡干部、党委委员、镇长、镇党委书记、副县长,本来已经是位人情练达的基层官员,为何要投入到一个自己陌生的医药行业呢? 谢国龙笑着说,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需要这时代的人有变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古今一理,他推崇王安石的经世致用精神,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决定拼搏一把。
“疑”中高效:语文教学中“疑”的处理例谈
作者:杨群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朱子语类》  获取知识  高效教学  理学家  陆九渊  学生  主动性 
描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就提不出疑问;学生没有疑问,不会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高效教学也无从谈起。
两极曾巩
作者:暂无 来源:青岛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两极曾巩
京利:“这些事我不清楚”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京利:“这些事我不清楚”
、陆学术异同辨析
作者:朱汉民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道问学  尊德性  异同辨析  心即理  鹅湖之会  根本分歧  “格物致知”  性即理  学术分歧 
描述:、陆学术异同辨析
陆晚年之异初探
作者:梅彦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陆九渊  学术思想  宋明理学  晚年定论  晚年思想  辩证发展  思想发展  认识论思想  逻辑进程 
描述:年思想已向陆学转化和认同;黄宗羲也认为,陆“原无有背于圣人,矧夫晚年又同道合乎!”(《象山学案》)但考诸史实,就学术思想而言,陆的分歧和对立在其晚年实为更趋向于极端,绝无缓和与弥合之迹象。这在
陆学术论争——鹅湖之会
作者:叶求利  来源:南平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鹅湖  论争 
描述:陆理学思想之间的矛盾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展开的 ,而焦点却在“心”上 ,为了调和陆之间的争执 ,吕祖谦出面约请陆到鹅湖寺进行会讲 ,希望通过讨论争辩 ,达到两家思想的统一。“鹅湖之会
陆治学思想比较分析
作者:曾文光  来源: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治学宗旨  为学路径  治学之道  读书方法  比较 
描述:之博览"的分歧;读书方法上,"解字"与"血脉"的差异。
升事迹编年》补遗
作者:王旭光  来源:文献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年  修订增补  吴澄  刊误  脉诀  刘尚  集解  黄山  校注  元朝 
描述:正二十五年乙巳(1365年)秋,年届67岁的升终于见到原书,便立即加以节抄并在吴澄序下题辞:"愚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