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26)
报纸(167)
学位论文(116)
会议论文(33)
图书(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83)
才乡教育 (29)
地方文献 (19)
地方风物 (15)
宗教集要 (10)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3)
2013(63)
2011(94)
2009(77)
2008(87)
2004(43)
1998(31)
1994(25)
1989(24)
1985(26)
按来源分组
人文杂志(4)
青年文学家(2)
科技智囊(1)
民营视界(1)
中国食用菌杂志(1)
江西方志(1)
英才(1)
经济学家(1)
中国经贸(1)
文学界(人文)(1)
试论包拯的经济改革思想
作者:姚兆余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拯  改革思想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  封建政权  改革主张  宋代  农民  积弱  北宋王朝 
描述:一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集团中一批开明有识之士,目击时弊,疾呼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潮流。包拯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并针对宋仁宗年间经济领域的种种
陆九渊理学思想与气功
作者:李丕洋  来源:中国气功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气功  中医典籍  陆九渊  学术思想 
描述:陆九渊理学思想与气功李丕洋南宋的陆九渊,即陆象山,以“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但他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心即理”。他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
作者:蓝凡  来源: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理论  戏曲艺术  生活真实  戏曲创作  杜丽娘  临川四梦  戏曲舞台  南柯记  思想性 
描述:汤显祖是个在戏曲创作、
汤显祖创作思想的伟大飞跃
作者:怀玉  来源:争鸣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显祖创作思想的伟大飞跃
苏辙前期的革新思想
作者:李俊清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革新思想  王安石变法  改革思想  北宋  政治斗争  政治活动  官僚队伍  三司  中央机构  科举取士 
描述: 苏辙是北宋政治舞台上十分重要的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元祐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他的活动对当时政局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关于他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成就,近年来已有学者撰文论及。本文试对其早期改革思想进行评述
龚自珍的创作个性与思想
作者:陈居渊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龚自珍  创作个性  文学思想  王阳明  《已亥杂诗》  哲学思想  陆九渊  思想感情  诗歌创作  “自我” 
描述:明的哲学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
司马光王安石经济思想比较
作者:叶坦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  经济思想比较  青苗法  反变法  宋代  理财  政治家  抑兼并  思想家 
描述: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生活的时代也大致相同,然而,对待新法的不同态度,留给后人印象中的仿佛只有势不两立的关系。而且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变法的观点,也大多将二者视力对立的两端,甲是则乙非,很少认真研究二者之异同所在,尤其
评司马光的经济思想
作者:宋衍申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财政危机  青苗法  北宋中期  直接生产者  统治阶层  宋神宗  无不为  政治家 
描述:的方法去评价。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择取司马光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兼及与王安石经济思想异同之比较。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作者:施丁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治乱兴衰  以史为鉴  资治通鉴  先王之道  史学思想  立政  王安石变法  历史人物  统治者 
描述:司马光治史,意在为统治者“资治”,这是其史学思想的最大特点。他探讨历代治乱兴衰,主张古今之道不变,借此反对厌常革新的历史思想,要求君主取是而舍非;他重人而轻天,注重分析前朝人物品德,区分君之明暗、臣
孔子的法律思想与周礼
作者:王占通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的法律思想  先秦儒家  实践基础  继承关系  实际状况  家礼  礼论  研究中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 
描述: 先秦儒家的礼学即其法律思想,舍礼学则无其法律思想,而儒家的礼学是在西周礼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我们研究先秦法律思想不能不对周礼的实际状况和儒家礼学与周礼的继承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在以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