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33)
期刊文章(4684)
会议论文(79)
学位论文(10)
图书(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179)
红色文化 (12)
地方文献 (9)
地方风物 (6)
非遗保护 (4)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5507)
2013(224)
2010(254)
2008(264)
2007(231)
2006(194)
2005(193)
2004(171)
1986(96)
1983(67)
按来源分组
中国妇女报(16)
中国房地产金融(2)
湖北招生考试(2)
辽宁经济统计(2)
理财周刊:月末版(1)
图书与情报(1)
大自然(1)
党建(1)
建筑技艺(1)
纺织政工研究(1)
王船山赋税改革思想简论
作者:李广仁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船山  赋税改革  赋税制度  两税法  王安石变法  “一条鞭法”  赋税征收  农业生产  刘晏  农民 
描述:王船山赋税改革思想简论
北宋元丰官制改革成效分析
作者:葛桂莲  来源:发展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制改革  成效分析  元丰  北宋中叶  行政效率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御史台  一分为三  官僚机构 
描述:北宋元丰官制改革成效分析·葛桂莲北宋中叶,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积贫积弱之势日益严重。为了挽救赵宋王朝的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即“王安石变法
从王安石对太学的改革看其创新精神
作者:吴云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创新精神  太学生  法先王  熙宁  学官  闭性  经术  律学  神宗 
描述: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清理和破除这种陈腐的历史传统,仍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古代就有不少卓有见识的改革家,力图突破封建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精神。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
略论宋朝科举制和王安石的教育、科举制改革
作者:曹永忠  来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  王安石  科举考试制度  积贫积弱  官僚政治  教育  科举制度  《续资治通鉴》  范仲淹  进士科 
描述:略论宋朝科举制和王安石的教育、科举制改革
北宋王安石改革之前景再探
作者:王瑞香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宋代  古代史  中国 
描述:北宋王安石改革之前景再探
评宋神宗的改革理想与实践
作者:叶坦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熙宁新法  元丰改制 
描述: 十一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法改革,这就是人们通称的王安石变法。在变法那声振四海、光耀千秋的背后,年轻英武、足智多谋的变法策动者、领导人--宋神宗究竟应当如何评介?
台谏、舆论与北宋改革的命运
作者:王世农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台谏制度  舆论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描述:,在北宋权力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北宋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农业土地问题看我国古代三大改革
作者:钟庆梁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农业土地  土地问题  王安石变法  我国古代  均田制  《魏书》  三大改革  《续资治通鉴长编》  商鞅变法  社会改革 
描述:从农业土地问题看我国古代三大改革上海万安中学钟庆梁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过:考察社会形态、进程和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及生产力的发展。它是
改革创新,博大精深──纪念沈括逝世900周年
作者:席泽宗  来源:天文爱好者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创新  《梦溪笔谈》  王安石变法  中国天文学史  天体测量  宋神宗  天文仪器  货币理论  三上义夫  食盐销售 
描述:改革创新,博大精深──纪念沈括逝世900周年席泽宗沈括(1031~1095)沈括字存中,浙江杭州人,生于1031年,卒于1095年,今年是他逝世900周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当北宋王朝的后期,他死后
再论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改革
作者:席卫权  来源:美与时代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师美术专业教学  课程改革  再论  高师美术教学  李瑞清  高师美术教育  课程设置  图画手工  师范性  通才教育 
描述:在高师美术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其内容和教法现代化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方向应有利于加强学生多方面文化修养;强化教育专业理论课程;重视美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