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40)
报纸(584)
图书(82)
学位论文(39)
会议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01)
地方文献 (338)
地方风物 (54)
红色文化 (26)
宗教集要 (19)
才乡教育 (17)
非遗保护 (9)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345)
2013(93)
2012(143)
2011(169)
2007(93)
2005(45)
2003(47)
1999(39)
1993(18)
1990(26)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6)
青年时报(15)
语文教学通讯(12)
语文教学与研究(8)
古典文学知识(7)
中国翻译(1)
大众日报(1)
鸡西大学学报(1)
中国质量报(1)
写作(高级版)(1)
用蛇药治牛皮癣──古城医院皮肤科教授陈
作者:暂无 来源:医药与保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皮肤科  皮癣  蛇药  治牛  古城  中药炮制  教授  皮肤病  神经功能  七情内伤 
描述:用蛇药治牛皮癣──古城医院皮肤科教授陈焕西安古城医院皮肤专科名医陈焕教授,1951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从事皮肤病临床40余年。他在挖掘整理和运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选用陕州交界奏巴山区的腹蛇
陶研赤子夕阳红——原大埔县政协主席、县陶研会会长张达
作者:陈访交  来源:爱满天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行知研究  大埔  生活教育理论  职业学校  陶行知教育思想  探索与实践  职教思想  创造教育  心得体会  田家炳 
描述:陶研赤子夕阳红——原大埔县政协主席、县陶研会会长张达
在新课程背景下用爱心进行创造性教学:全国模范美术教师李纪
作者:李纪文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格  情趣  教书育人  师德爱心  揣摩与绘画 
描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爱心对每个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与培养,在思考与创作中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自己决定画什么,怎么画。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情绪,激励学生主动克服不良习惯。树立好的典型,培养合格加特长,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从互性视角论空间建构与主题层次:以欧阳修〈丰乐亭〉、〈
作者:林淑云  来源:章法论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曾巩  丰乐亭  醉翁亭记  醒心亭   
描述:写作时间相近,三亭空间紧邻,亭名均由欧阳修所命之共通背景,为本文以「互性」观察三文提供契机。同时,三文又各有侧重。〈丰乐亭〉重在称美大宋功德、丰年民乐,强调人与政治、社会的联系。〈醉翁亭记〉重於
论王荆公
作者:张锡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代  王安石  诗歌  风格  荆公 
描述:仍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荆公”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荆公”的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主要有文章风格说、晚期绝句说、诗歌风格说、集句诗体说等四种观点。笔者认为,所谓“荆公”就是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征的指称
王安石与“荆公
作者:邹珊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  江西诗派 
描述:谢脁),清代以后,学者对他的诗歌作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他的诗歌学杜甫、学韩愈、学陶渊明。
“书”谈往
作者:潘涌  来源: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人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李翊书》  欧阳修  《与元九书》  古代书信  《谏逐客书》  职业道德 
描述:“书”谈往
论王荆公
作者:莫砺锋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荆公  含蓄深婉  艺术特征  王安石诗  黄庭坚  晚唐诗人  《石林诗话》  绝句  早期诗 
描述:王安石是宋诗大家,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被称为“王荆公”、本文对王安石的诗歌创作过程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把王诗与苏、黄等人的诗作了对比,从而指出“王荆公”的艺术特征是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其主要
断层圈闭
作者:茉雷  来源:海相油气地质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断层  圈闭  围岩  张性 
描述:断层的孔渗性往往比围岩要好,尤其是张性断层带。当一个具有一定孔渗性的断层四周和顶部被其他地质体封闭时,它就具备了圈闭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荆公”别解
作者:刘成国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诗歌风格  二十一世纪  王安石  艺术风格  政治生涯  写景抒情 
描述:纪课程”系列中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章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便说:“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诗坛上享有盛誉。[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