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804)
学位论文
(14)
报纸
(10)
会议论文
(3)
图书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22)
宗教集要
(10)
按年份分组
2014
(29)
2011
(62)
2010
(40)
2009
(46)
2008
(36)
2002
(13)
1999
(22)
1996
(16)
1992
(7)
1978
(4)
按来源分组
国学杂志
(2)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2)
中华活页文选(初三版)
(2)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
(2)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1)
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
(1)
获奖作文选萃(中学版)
(1)
阅读与鉴赏
(1)
江苏政协
(1)
相关搜索词
长江
哲理诗
司马光
唐宋散文
吴中
大旱
《咏菊》
“辞达说”
变革主张
嘉祐制策
参禅
王安石
王氏
神宗
反对
四川
吕惠卿
失意
咏物诗
士气
唐诗
婢女
北宋文学
坎坷人生
医方
兵农合一
司马迁
变法
乌台诗案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苏轼】搜索到相关结果
822
条
苏轼
为何大骂司马迁?
作者:
阿扶
来源:
满分阅读(高中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司马迁
高级领导干部
中国文学史
王安石
描述:
苏轼
是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名的一个人了。他官当的也不小,虽然在官场上他不总是那么得意,虽然他不曾像王安石那样做过宰相,可是他终究不是一个小官吏,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级领导干部。
王安石变法时期
苏轼
不属于保守派——王安石、
苏轼
经济思想之比较
作者:
曾征平
来源: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稳健派
王安石
变法
描述:
,他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支持新法的观点。因此 ,
苏轼
应该视为经济改革中的稳健派人物
苏轼
的“乌台诗案”
作者:
吴蔚
来源:
知识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苏轼
王安石
宋神宗
描述:
一段]
苏轼
与王安石政治关系研究
作者:
刘森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政治关系
思想变化
描述:
,第一章是探讨苏洵与王安石关系,
苏轼
对王安石的初步印象可能便来源于其父,其父对
苏轼
的思想成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探讨《辨奸论》的真伪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经过考证,最终得出了《辨奸论》为苏洵所作
苏轼
的经济思想
作者:
李瑜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经济思想
商业思想
人口思想
货币思想
水利思想
描述:
主张“杀婴”,等等类似的矛盾贯穿
苏轼
经济思想的始终,激发我们对
苏轼
的经济思想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分六部分对
苏轼
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探讨。第一章对影响
苏轼
经济思想的因素进行了总体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世界观对
苏轼
王安石与
苏轼
各抒己见
作者:
张宏星
来源:
语文知识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游褒禅山记》
中学
语文
文学知识
描述:
要登山观赏到奇丽的风光一定要有志向,深层意思则是只有不畏险阻,知难而进,才能攀登知识或事业的高峰。
宽待人生的
苏轼
作者:
董成家
来源:
做人与处世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变法
人生
人品
涵养
善良
描述:
苏轼
的人品正如他的文品一样,让人信服。他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具涵养、沉稳等特点,并且高风亮节、善良有爱心..一直以来,
苏轼
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因此两人的政见不合
论变法与
苏轼
作品评价的关系
作者:
廖仲安
高怀玉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6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作品评价
苏轼
学术界
争论
描述:
目前学术界对
苏轼
的评价还有一些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关于变法的问题:(一)
苏轼
在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政冶立场应孩怎么估计?
苏轼
与[政敌]王安石
作者:
朱晖
来源:
知识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苏轼
苏轼
欧阳修
欧阳修
进士
进士
知音
知音
政见
政见
诗
诗
描述:
若不是因为政见不同.
苏轼
与王安石绝对能成为知音挚友。他们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
苏轼
自幼博览群书.21岁考中进士.深受欧阳修等老前辈的赏识
论
苏轼
——纪念
苏轼
逝世八百五十年
作者:
杨刚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五十年
王安石
宋太祖
北宋
论语
藩镇
苏轼
司马光
儒家
四川
描述:
灭国之祸,生伯武将权力大了会枪他的天下,于是崇文抑武。从赵普一句什么“以半部《论语》致太平”开始,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