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不应是心灵的荒源
-
作者:曾文祺 来源:企业家信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 职工 价值 认同感 企业文化
-
描述:组织不应是心灵的荒源
-
陆九渊和谐思想新探
-
作者:朱同炳 来源:荆楚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和谐思想 社会实践 价值
-
描述:“心即理”是陆九渊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陆九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和谐思想贯穿于其在荆门军知军任上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损上益下”政策的实施。800多年来,陆九渊的和谐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
黄仁宇的价值
-
作者:御夫 来源:新西部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仁宇 西部大开发 “大历史观” 阶级斗争 《万历十五年》 历史人物 文化内涵 王安石新法 《论语》 思维模式
-
描述:平淡淡的一年。正好安息。五六十年代的一拨人,接受的教育中有一门主课,这就是历史。所谓历史,在我的印象中和蟋蟀咬仗没什么区别,领袖有言:“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失败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区别只在于,我们被告知,应当从道义上无条件支持那些总是受压迫的红头蟋蟀。后来为顺应政治的需要,中国历史又简化为儒法斗争,反倒把我搞糊涂了,这使阶级斗争史中一些明显的坏人成了正面人物。可不管怎么变化,历史似于是一门多余而无用的学问,它不告诉你过去,也无法启迪现在,预示未来,它仅提供几个八股思维模式,一大堆抽象生硬的概念,犹如布满塑料花草的枯井,有窒息生命的阴渗却无废墟古迹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对那个年代历史学的看法,整整4年,我是靠着小说这个窗口来排遣内心郁闷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我读到了黄仁宇先生...
-
王安石记体文研究
-
作者:姚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记体文 创作分期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传承 价值
-
描述:法,从总体上把握王安石记体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记体文对前人记体文的开拓创新之表现,明确其在记体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
徐彦登《历代茶马奏议》应是存世之著
-
作者:陶德臣 来源:贵州茶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茶文化 历代 《农业考古》 茶业经济 价值 库存
-
描述:王河、朱黎明先生在《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发表大作《陈讲与》一文,读来令人兴奋。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意外发现长期被认为已散佚的明代陈讲所著《茶马志》一书,确是一件使人"分外欣喜"的事情。无疑,这对于研究茶文化尤其是研究茶
-
古代官药局五百年
-
作者:唐廷猷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王安石变法 药业 官营 官药局 历程 价值
-
描述:旨和务必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提到关系人民健康长寿、社会幸福和谐的高度,是留给我们的核心价值.
-
携程:服务价值超越产业价值
-
作者:暂无 来源:竞争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产业价值 服务价值 携程旅行网 合作伙伴 阿里巴巴 “打工” 刘绍勇 董事长
-
描述:携程旅行网最近似乎流年不利,接二连三地遭遇不顺的事情,都跟合作伙伴有关。先是因为“封杀”格林豪泰酒店,被告上法庭。随后,东方航空董事长刘绍勇向阿里巴巴马云隔空喊话,不想继续为携程“打工”。
-
陆九渊的实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作者:刘晓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注明篇名和卷数)另外,他也曾多次说到为学之“实”,如“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
-
王安石的改革家素质及现代价值
-
作者:王春玺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改革家素质 改革家素质 王安石 王安石 现代价值 现代价值 复合素质结构 复合素质结构
-
描述:其现代价值,为构建现代改革家素质体系提供借鉴.
-
王安石的变法教育及现代价值
-
作者:张雷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时而变 王安石 变法教育
-
描述:。一是变法教育的必要性,王安石认为法令的执行必须依靠官员,“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因此,主张通过变法教育培养能推行新法的“良吏”,并且通过变法教育“使人无异论”;二是变法教育的内容,包括“合变时节”的形势教育、正确认识变法的作用、“天道尚变”的世界观教育与“新故相除”的改易更革论教育、“适时而变”的思维方式教育,这几个方面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三是开展变法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王安石通过改革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制度、控制言路、“以辨博济其说”、“胁之以威”、反复说理、择机献书等方法和途径进行变法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辟邪说,反对派为了阻止新法的执行,提出了“天变可畏”、“改革扰民”、“征利”、“引发内乱外患”等邪说,妄图罢废新法,王安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种种邪说一一驳斥,为新法的推行排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