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7)
报纸(43)
会议论文(3)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6)
地方文献 (10)
地方风物 (6)
宗教集要 (2)
按年份分组
2014(20)
2011(12)
2010(6)
2006(2)
2005(5)
2004(2)
1997(1)
1991(1)
1986(2)
1922(1)
按来源分组
海内与海外(1)
中国烹饪(1)
扬州文学(1)
扬州日报(1)
怀化师专学报(1)
绿风(1)
游戏世界(1)
新疆石油报(1)
光明日报(1)
文汇出版社(1)
不信东风唤不回:拨乱反正中一破冰之旅
作者:吴炳南  来源:安徽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  文学作品  《不信东风唤不回》  吴炳南 
描述:时届耄耋,回眸60年文艺生涯,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稍为有点意思的一件事,却是与新闻勿搭界的特约记者的破冰之旅,可谓是歪打正着。1979年2月4日,农历已未年正月初八,时值立春,是个星期日。这一天,距1978年5月安徽省文联
春天的歌手:王湾《北固山下》新赏
作者:李元洛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固山  王湾  河岳英灵集  初盛唐  全唐诗  洛阳市  歌手  胡应麟  潮平  两岸 
描述:如同百川之奔赴大海,百花之朝向太阳,不分肤色和国籍,世上的芸芸众生都向往和喜爱春天,而和青春做伴的诗人呢,他们更是春天的歌手。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的英国名诗人布莱克,他在《致春天》一诗中直抒胸臆:"人们载歌载舞欢呼你的莅临,啊,春天!"而中国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颂,更
“六月六”:喧渐远的盛日刘绍本
作者:暂无 来源:石家庄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过了“五月五”端午节,又没到“七月七”七夕节,这中间的农历六月初六便来临了。壬辰年的“六月六”,逢在阳历7月24日,已迫在近日。这在往昔岁时,也算是个盛大的节日口儿了。且不说“六六大顺”的吉祥数字招人喜欢,就是有关的物候农谚,至今仍挂在人们的嘴边。看评剧《花为媒》,新凤霞和赵丽蓉所扮演的角色有段
琨会见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一行
作者:吴梅 龙静  来源:广西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南宁讯 10月20日,自治区党委副书 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郭琨在南宁会 见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一行,双方 就广西经济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谈。$$ 郭琨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王 益一行
感恩餐会招募义工 侨报记者邹斌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感恩餐会招募义工 侨报记者邹斌
与法拉盛主要侨团代表座谈 许又倾听建言 侨报记者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与法拉盛主要侨团代表座谈 许又倾听建言 侨报记者
郑注谐声字例与《释名》
作者:胡从曾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谐声字    释名  训释  周礼  礼记  郑玄注  声旁  郑注  字义 
描述: 一郑玄注经,多明训,其例至精。言及训,当推汉代集训之大成的两部书,一是班固的《白虎通》,一是刘熙的《释名》,尤以后者更负盛名。而郑玄的训,由于分散在大量的经注之中,没有专著,很少被人
《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类考
作者:盘晓愚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昌宗  《广韵》  《经典释文》  反切上字  颜之推    《切韵》  《周礼  四等韵  《颜氏家训》 
描述:《经典释文》中刘昌宗反切类考
:吴澄华博士昨已回国
作者:暂无 来源:大夏周报 年份:193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吴澄华博士昨已回国
“大学应是理想化的所在”——访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先生
作者:张立勤  来源:南风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校长  高校竞争力  学术腐败  办学理念  SCI论文  学科特区  诺贝尔奖  学术刊物  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自由 
描述:道的本原——我们相信,这是个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位来自昆明的教授,愿意借本刊揭一个黑幕:其所在高校院系,竟有脚踏仕学两道的某君,以重金收购学术刊物版面,以邀上级之欢,以猎不实之誉,以谋一已之私。这位教授尖锐指出:“公款买科研成果 ”也许会继“公款买学历”之后,成为新的腐败热点,使普通学人的生路更为屈辱和狭窄!诚然,高校不能脱离政治而自存,教师们也必须懂政治。我们认为,高校的政治不应当是某些官僚个人的政治,更应当是由知识和真理来支配的政治。过度的行政权力的介入,不但无益于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更可能成为诸多腐败的渊薮。回归大学的本原,回归知识群体的本分,这是学人良知之要求,也是开放时代之吁请。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师生,在道义层面、在制度层面,对高校与高教的生态做诚实而深入的分析与反省,真实的大学之道定会日益昭明,良好的为政之道也才能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