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787)
期刊文章(1075)
学位论文(36)
会议论文(33)
图书(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802)
地方文献 (57)
非遗保护 (56)
才乡教育 (11)
红色文化 (9)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5)
按年份分组
2014(314)
2012(517)
2011(540)
2008(140)
2003(58)
2001(45)
2000(30)
1990(29)
1989(9)
1984(15)
按来源分组
舞蹈(9)
大众文艺(4)
电影评介(2)
中国针灸(2)
核地知与行(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
钟山(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退休生活(1)
■诗歌 住在乡下的母亲 □张铭
作者:暂无 来源:金昌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诗歌 住在乡下的母亲 □张铭
论敦煌石室遗书《呼吸静妙诀》
作者:李重 申圆光 谢瑾  来源:体育文史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敦煌石室    寿世保元  敦煌写卷  六字诀  龚廷贤  遗书  《黄帝内经素问》  以气为本  饮食营养 
描述:论敦煌石室遗书︽呼吸静妙诀︾重申圆光谢瑾敦煌气功是我国气功源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气功的产生、发展、传播,主要是处在佛教文化涵盖的时代。在敦煌莫高窟不仅建造了许多专为修禅服务的禅窟、禅寺和禅堂
论敦煌遗书《呼吸静妙诀》
作者:李重申 陈炜 李金梅  来源:敦煌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敦煌遗书    敦煌写卷  《寿世保元》  龚廷贤  六字诀  《养性延命录》  有氧代谢运动  能量转换  生理机制 
描述:0年被发现后,近百年间未有详尽报道,直至90年代方才研究刊布。人们从体育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现在只能说是开始。《呼吸静妙诀》的出现,是我国体育界经典著作的一次重大发现,它不仅为明代龚廷贤所著《寿世保
明代徐春甫“子时”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国珍  来源:气功与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子时  徐春甫  气功 
描述:明代徐春甫“子时”的临床应用
《草书王安石诗轴》赏析
作者:紫姹  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史研究  重要地位  北京市  教育家  董其昌  王安石诗  元白  法家  文物  成就 
描述:格儒雅而又嫻熟。冷艷而又端麗,文采而又風流。在當代書壇上享有重要地位。
“诗言志”与“成作乐”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文摘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言志”  表现形态  2010年  大学学报  乐论  功德  范畴  周礼 
描述:赵辉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诗是周代乐制巾乐的表现形态,属于乐的范畴,故所谓先秦诗论都是乐论。“诗言志”原本是西周礼乐理论形态中乐论的一个命题,足“成作乐”的乐学观在“论乐
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解
作者:于省吾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王  劳动  早期  古文字  典籍  引伸义  战国时代  王应麟  安人  逸失 
描述:。說文和广雅释詁并訓逸为失,逸失疊韵,訓为暇逸者系引伸义。失字后世孳乳为佚
“希望之光·和谐王益”文艺演出在新区隆重举行
作者:赵军平王辉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杨忠  文艺演出  武王  丰硕成果  现代舞  市委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副市长  新区  舞蹈 
描述:本报讯“希望之光·和谐王益”少儿文艺演出在新区图书馆报告大厅隆重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忠武,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省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政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煤丽和王益区近千名干部群众一起观看演出。$$9月27日晚,新区图书馆报告大厅霓红闪烁,欢声阵阵。铜川市首届文化艺术节“希望之光
舞星
作者:蒋杏  来源:长江文艺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双沟  城市  剧团  舞蹈  建筑设计  天保  歌舞  音乐  流传  黄鹤 
描述:起初我并不知道。小冰进剧团时才十三岁,那会儿我正在一家工厂做工人,当我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爬进剧团当编剧后,小冰已成为一个这样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成为大姑娘的小冰仍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剧团里姑娘很多,且都天姿国色。小冰走进我视线是全市歌舞大赛,阴差阳错我
高高的牌坊群
作者:安子  来源:安徽新戏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桑哥  徽州  发出邀请  地域文化色彩  徽商  舞蹈  文化底蕴  皖文化  民族舞剧  汤显祖 
描述:以徽商的成功而名冠天下的皖南山区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有着迷人的地域文化魅力.以民族舞剧的形式推出古老徽州的历史风情,想必一定可以实现一种有趣的嫁接,实化皖文化的内涵,完成一次对安徽古老文化底蕴的现代学意义的掘发.这或许也是“打好徽字牌” 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