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曾巩的语言观
-
作者:喻进芳 来源:人文论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观 曾巩诗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语言哲学 欧阳修 文学观 圣人之道 必然要求 表达效果
-
描述:留在"六经"中,后人能够通过语言去把握。老子、庄子都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庄子认为后人通过书本读到的只是"古人之糟粕"(《庄子·天道》),魏晋时期玄学名士以"言不尽意"为理论前提,从而否定圣
-
暖时有距离 冷时有温度
-
作者:余彬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温度 距离 《南柯记》 汤显祖 清唱剧 文本
-
描述:我认为,从文本来说,汤显祖四本巨著中最难排的应是《南柯记》。正因它难,所以我们私下都称它为难柯记。这次尝试,将该剧做成了昆剧音乐清唱剧的演剧样式。
-
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
-
作者:鲁洁 来源:河南教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程理念 课程文化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小学 思想品德课 教材编写 价值观
-
描述: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
-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
-
作者:孙双金 来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备课 知音 语文教师 教学基本功 作者 学生 品味语言 王安石 林冲 泊船
-
描述:观点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语言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近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王安石天命观之文本解读
-
作者:樊友新 来源:求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天命观 天命观 儒家权变思想 儒家权变思想
-
描述:而是旨在以儒学为基础,杂糅了佛、道、法、墨等各家学派,行以经世致用之目的,是中国儒家权变思想的集大成,对于揭示中国民俗思想及研究治国平天下方略具有很好的历史借鉴价值。
-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
-
作者:朱伟明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 汤显祖 汤显祖 杜丽娘 杜丽娘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研究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 阅读视野 阅读视野 士大夫文人 士大夫文人 价值与意义 价值
-
描述:《牡丹亭》问世四百余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与观众,成为著名的文学经典与舞台经典。与《牡丹亭》的演出史相比,其阅读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因为舞台演出可能转瞬即逝,而文学经典则以无时间性的存在方式代代相传。应该说,正是《牡丹亭》的文学经典地位
-
语文课应是文本与生活的统一
-
作者:樊雪平 宋鸿昌 熊克芳 来源:新时代教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的指导价值。
-
汤显祖尺牍研究
-
作者:王莉莉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尺牍 情感 章法 语言
-
描述:的具体体现。正文第三章,主要分析汤显祖尺牍的形式之美。汤显祖尺牍结构讲究章法,语言富有文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第一节从八股文的角度分析汤显祖尺牍的章法。第二节从“有韵之文”的角度分析汤显祖尺牍的文采
-
谈王安石的「三不足」
-
作者:既白 来源:瞭望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 现实意义 改革者 语言
-
描述: 当前我国的改革大业正处于激流声中,使我常常想起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本文不论,只是想谈谈这“三不足”,是否还有点现实意义。
-
外语教学的重点应是语言本身
-
作者:赖瑜 来源:大学英语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外语教学 语言运用 功能法 语言结构 语言形式 语义和语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 母语习得 解放思想 发挥学生能动性
-
描述:近一百多年来外语教学法大约每20到25年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化。19世纪末开始的直接法是对统治了外语教学2000多年的翻译法的批判和否定。20年代中期出现了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法。这种方法在美国特别盛行,几乎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方法。20世纪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