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胡应麟《史书占毕》析论
作者:耿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史书占毕》  《史书占毕》  内容  内容  价值  价值  不足  不足 
描述:的理论及其中考证、评论所渗透的史学方法。胡应麟的史学思想与刘知幾相似又有所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二书影响不同的原因。第三部分,对《史书占毕》在浙东史及史学史上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分析其在名教观、天命观
《耳食录》论略
作者:邹自振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言小说  乐钧  耳食录  价值  影响 
描述:了一定的贡献。
组织不应是心灵的荒源
作者:曾文祺  来源:企业家信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  职工  价值  认同感  企业文化 
描述:组织不应是心灵的荒源
陆九渊和谐思想新探
作者:朱同炳  来源:荆楚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和谐思想  社会实践  价值 
描述:“心即理”是陆九渊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陆九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和谐思想贯穿于其在荆门军知军任上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损上益下”政策的实施。800多年来,陆九渊的和谐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正心汤加减临床运用举例
作者:陈昶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正心  乙型肝炎  脑震荡后遗症  羚羊角  炙甘草  徐春甫  高血压脑病  加减  五脏 
描述:乙型肝炎等,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现举数例介绍如下。一、精神分裂症彭某,女,38岁。1983年4月16日就诊。患者素来体弱,1978年6月某夜受惊后心中忐忑不安,持续不止。同年9月无端受到领导批
临床应用玉屏风散的体会
作者:靳宜兰  来源:河北中医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玉屏风散  临床应用  《世医得效方》  元代医家  中气不足  脾肺气虚  危亦林 
描述:玉屏风散一方,始见於元代医家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一书。该方仅黄苠、白术、防风三味组成。专为中气不足,卫阳虚弱之自汗及虚人常易感受风邪而设。笔者临证每遇脾肺气虚,卫阳不固,常因外感而发病者,不拘其主症如何,均选此方加味调治,屡获显效。现仅举病案四例说明如下:
预防滞产的临床体会
作者:曾新容  来源: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滞产  临床体会  缩宫素  产程中  缩短产程  人工破膜  三产程  高张性  合理使用  第一产程 
描述: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如何缩短产程,预防滞产,是产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将我院1989年~1994年住院分娩的490例产妇的产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缩短产程和预防滞产的几个重要环节。 1 资料来源
温清散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长河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床应用  《万病回春》  面色萎黄  寒热往来  崩漏不止  辨证应用  龚廷贤  妇人 
描述:疗效,现举案如下,以供参考。肺热喘咳(肺炎)患者,男,40岁,工人,发热,咳喘,胸痛2天,因对抗生素过敏,要求中药治疗。症见面色潮红,舌红苔黄少津,气促、胸痛、咳吐黏痰带血、溲赤、便结,脉滑数。胸透右肺可见均匀致密片状阴影,白细胞12.3×109/L。诊为肺热喘咳(肺炎)。投以温清散,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生地30g,赤芍15g,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0g,大青叶20g,双花20g。水煮取汁400ml,每服100ml,6小时1次。服四剂来诊,体温正常,咳喘、胸痛诸症减轻,继投前方加元参20g,寸冬20g,3剂,每剂服2次,早晚各服150ml。服后来诊,诸症痊愈,胸透,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按:清热宜活血,血行毒热解,清热需养阴,阴复正气伸。温清散一方恰具活血、清热解热、养阴之功,故可收到满意疗...
玉屏风散应用3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辉  来源:中国乡村医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  固表止汗  临床实践  白术  重用黄芪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  防风  危亦林 
描述:,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证应用此方,效果较好。本文介绍玉屏风散应用3例。
黄仁宇的价值
作者:御夫  来源:新西部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仁宇  西部大开发  “大历史观”  阶级斗争  《万历十五年》  历史人物  文化内涵  王安石新法  《论语》  思维模式 
描述:平淡淡的一年。正好安息。五六十年代的一拨人,接受的教育中有一门主课,这就是历史。所谓历史,在我的印象中和蟋蟀咬仗没什么区别,领袖有言:“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失败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区别只在于,我们被告知,应当从道义上无条件支持那些总是受压迫的红头蟋蟀。后来为顺应政治的需要,中国历史又简化为儒法斗争,反倒把我搞糊涂了,这使阶级斗争史中一些明显的坏人成了正面人物。可不管怎么变化,历史似于是一门多余而无用的学问,它不告诉你过去,也无法启迪现在,预示未来,它仅提供几个八股思维模式,一大堆抽象生硬的概念,犹如布满塑料花草的枯井,有窒息生命的阴渗却无废墟古迹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一个历史系的学生对那个年代历史学的看法,整整4年,我是靠着小说这个窗口来排遣内心郁闷的。也就是这个时候,我读到了黄仁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