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应麟诗集浅析
-
作者:宋媛媛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诗集 胡应麟诗集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
描述:胡应麟一生著作丰厚,在文献学、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然而,他的诗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试以《少室山房集》的诗集部分(卷一至卷八十)为基础,结合其创作的背景,探讨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并归纳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
浅析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
作者:陈星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鉴赏方法 表现手法 诗歌 高考 语言 注释 内心世界 杜甫 王安石
-
描述:高考中鉴赏古诗词的关键在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意境。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关注题意与注释,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确定诗歌的题材,真正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
刘绍棠的“娘打孩子论”
-
作者:暂无 来源:报刊文摘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1979年3月的一天,我到光明胡同拜访刘绍棠。当时他家已经坐着两位客人。一位是文学评论家蓝翎,一位是丛药汀。后来,浩然来了。不知道蓝翎以前和浩然见过面否,但他不客气地说起了对浩然小说的看法。他说《艳阳天》好,把看家的本领全拿出来了。但《金光大道》没金光,写一部就算了;《西沙儿女》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
-
刘绍棠的“娘打孩子论”
-
作者:刘孝存 来源:杂文月刊(选刊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小说 光明 文学评论 散文 西沙 胡同 看家 京郊 看法
-
描述:不像小说,人物是京
-
改编在戏剧传播中的价值——从汤显祖对《牡丹亭》改本的批评谈起
-
作者:王省民 邹晓春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改编剧本 戏剧传播 汤显祖 批评 价值 戏曲观念 审美意识
-
描述:反映出戏曲改编者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倾向。改编是《牡丹亭》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关剧本改编的各种争议,贯穿于《牡丹亭》的整个传播历史,一直延续至今。
-
尴尬人逢尴尬事——《牡丹亭·闺塾》中的陈最良
-
作者:戴元枝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闺塾》 陈最良 汤显祖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
描述:在《闺塾》这出戏中,汤显祖以其生花之妙笔,塑造了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率直、敢于反抗的春香,稳重而不乏对自由渴望的杜丽娘,迂腐气十足的陈最良。作者在嘲弄陈最良的同时,又饱含着同情
-
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牡丹亭·闺塾》备课札记
-
作者:石群英 曹勇军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个性 汤显祖 戏曲史 《牡丹亭·闺塾》 备课札记 语文教学 中学
-
描述:在情与理的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牡丹亭·闺塾》备课札记
-
葛立方论学杜: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
-
作者:杨胜宽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诗派 葛立方 学杜 《韵语阳秋》 杜诗 苏轼 杜甫 王安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艺术技巧
-
描述:葛立方论学杜——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杨胜宽葛立方(?—1164),字常之,号懒真子。所著诗话《韵语阳秋》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尽管从宋人赵与时《宾退录》直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优劣论述评
-
作者:陈贻焮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李杜 王安石 创作时期 杜诗 八仙 太白 文章 光焰
-
描述:日忆李白》编在天宝五载春;接着将《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编在《春日忆李白》之后《今夕行》之前,虽未明言,心里也认为这诗当作于天宝五载春:这种安排,或据旧注所作考证或酌情而定,大致上是可
-
一言难尽杜平章——谈汤显祖对杜宝形象的塑造
-
作者:任丽惠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宝 汤显祖 矛盾性 政治理想 政治失意
-
描述:。本文旨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揭示其复杂的思想性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