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王安石、苏轼的拟寒山诗看宋诗的佛教底色及其演进
-
作者:夏帅波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诗特征 王安石 苏轼 拟寒山 佛教
-
描述:寒山诗是一个复杂的诗歌现象,在宋代已经完成了禅宗诗人的形象定型,从王安石、苏轼两个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的诗人对他的模仿,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旨趣,也可看出宋代禅宗势力在朝廷推动下的扩展和宋诗佛教底色的渐
-
北宋古文家对柳宗元古文的接受研究: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为例
-
作者:栗世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柳宗元 北宋古文家 古文接受 接受美学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
描述:,肯定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但他对柳宗元崇信佛教持坚决批判的态度。改革家王安石继承柳宗元“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文为政注重经世致用,所以他不但肯定柳宗元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才华,而且把柳宗元当作有为
-
北宋儒学道论研究: 以范仲淹、欧阳修、卲雍、王安石为探讨对象
-
作者:林素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学 道论 范仲淹 欧阳修 卲雍 王安石
-
描述:時趨進。這也是這個時期論道風氣盛行的最直接原因。第二、儒學之內對「道」的詮釋,可謂議論紛紛,絲毫沒有定於一尊的意思。即使是王安石《三經新義》頒行,作為舉業準式,異「道」之論仍然不絕。第三,值得留意
-
古为今用 贵在创新(析王安石的《明妃曲》)
-
作者:宫粹英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社会作用 政治家 北宋 匈奴 汉元帝 封建统治者 历史事实 文学 有补于世
-
描述: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在文学方面他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
-
匠心独运 卓尔不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
作者:陈如江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金陵 州县官吏 宋仁宗 政治家 北宋 统治阶级 神宗 卓尔不群 桂枝
-
描述:,当时有三十多个文人同时写了《桂枝香·金陵怀古》,只有王安石匠心独运,卓尔不群。苏东坡读后非常惊佩,叹息说:“此老乃野狐精也!”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
-
识见超卓 劲悍廉厉——读王安石文
-
作者:余恕诚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具体问题 建国后 梁启超 文章 逻辑力量 北宋 迫切性 切中要害 经济情况
-
描述:建国后的政治经济情况,揭露时弊,切中要害,分析事理,深刻透辟,从各个角度引出因循守旧将招致危亡的结论,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说明变法革新的迫切性。
-
留在历史深处的足迹——司马光、王安石纪略
-
作者:林清峰 来源: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进士 政治家 皇帝 读书 北宋 纪略 苏轼
-
描述:留在历史深处的足迹——司马光、王安石纪略
-
文人的相争与相亲——从王安石和苏轼的恩怨说开去
-
作者:张军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知识阶层 北宋 皇帝 宋神宗 科举考试 结局 乌台诗案 宰相
-
描述:文人的相争与相亲——从王安石和苏轼的恩怨说开去
-
论司马光的经济法制变革思想:兼论与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异同
-
作者:李胜渝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司马光 经济法制 变革思想 王安石 变法思想 儒家思想 理想主义
-
描述:司马光与王安石不仅是同僚,而且是朋友。两人入仕之后,“比肩并进”,但由于他们各自思想的特点,哲学思维的根本不同,终究使他们在变法问题上分道扬镳。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阐述司马光的经济法制变法
-
杜甫在二十一世纪:从王安石黄庭坚题杜甫画像诗说起
-
作者:张志烈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杜甫 诗人 诗说 王安石 痛苦 画像
-
描述:画卷,抒写了爱国爱民的稷契怀抱,展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从而杜甫被历代宗仰,敬为集大成之诗圣;国际赞许,尊为世界文化名人。这是迄今为止,不争的事实。而今,历史前进到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祖国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上又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两大历史潮流造成的新的经济政治环境。人们的生活追求、价值观念,较之从前,可以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杜甫的诗歌,还能继续发出光和热吗?还能继续“点燃别人”吗?本文拟就此谈一点浅见。一远的不说,就是近几十年内,杜甫也还很密近地“存在”于普通中国人之间。胡适先生《白话文学史》中论及杜甫时说:“(李白)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