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爱情婚姻主题的发展
作者:谢新暎  来源: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桃花扇》  爱情婚姻主题  封建礼教  王实甫  爱情主题  婚姻自主  市民阶层  汤显祖 
描述: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价值。 一 元代杰出的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它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揭
有情则生,无情则死:从《牡丹亭》的改编试论“情至观”对唐涤
作者:区文凤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柳梦梅  改编  情至  爱情  人性  明代  泰州学派 
描述:唐涤生改编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为粤剧《牡丹亭惊梦》,是他一生创作的里程碑;因为自《牡丹亭惊梦》之后,他大部分的剧作都是以改编古典戏曲为主。而先前他为芳艳芬的新艳阳剧团编撰的《六月雪》(改编自明代
《痴婆子传》发覆
作者:王星琦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婆子  叙述方式  小说  汤显祖  文字  王三官  西门庆  建家  作品  《惊梦》 
描述: 对于《痴婆子传》一书,明清两代的论者,大凡着眼于其秽亵描写,多交口贬毁,或谓其“滥觞启窦,只导人(?)淫”(五湖老人《忠义水浒全##原图像不清晰
《虞初志》三家评略论
作者:孙庆茂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初志》  汤显祖  袁宏道  《西游记》  袁中郎  章回小说  《续齐谐记》  《柳毅传》  评略  唐人小说 
描述:《虞初志》三家评略论
戏剧文学中哲学根柢的确立
作者:章诒和  来源:剧本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文学  哲学命题  自我意识  戏剧创作  根柢  生命意识  哲学思考  哲学意识  汤显祖  剧作家 
描述:戏剧文学中哲学根柢的确立章诒和这个题目,对戏剧创作可能算是新议,但它对于文学创作,却是旧事。记得一位青年学者在其研究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的专著里,就小说对哲学根柢的寻求,做过系统的论述。戏剧比文学慢了一拍。这并不奇怪。戏剧文学处在中国文学艺术整体框架内,...
江西历代审美文化的基本走向
作者:汤文进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文化  汤显祖  江西诗派  美学思想  黄庭坚  审美理想  清代江西  现实主义  基本走向  陶渊明 
描述:江西历代审美文化的基本走向汤文进自古“江西乃豫章之郡”,豫然有章,较早地对南北文化进行了综合。若置诸毕夏文化总背景上来审视,则可发现其作为观念形态的审美文化(含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两个方面)的发展曲线为:起点高,以东晋陶渊明为代表;中途耸起两个高峰──...
针锋相对,旗帜鲜明 : 《牡丹亭》“游园惊梦”与《琵琶记》
作者:陆联星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针锋相对  封建礼教  杜丽娘  琵琶  游园  思想倾向  汤显祖  文学发展  反礼教 
描述: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批判封建礼教,歌颂反礼教斗争,宣扬个性解放。全剧55出戏,第10出“惊梦”(通称“游园惊梦”)是关键性的一出。这出戏揭开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的序幕,以下剧情便由此展开。
朱丽叶与杜丽娘悲剧形象异同论
作者:周柳燕  来源:湖南商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形象  莎士比亚  汤显祖  封建礼教  个性解放  爱情与婚姻  封建社会  进步意义 
描述:朱丽叶与杜丽娘悲剧形象异同论
理、情、欲的和谐与冲突:贾探春、贾雨村形象比较谈
作者:孙虹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雨村  形象比较  贾探春  曹雪芹  《红楼梦》  现实品格  甄士隐  复古主义思潮  汤显祖  《老子》 
描述:北宋时期,程朱理学家以天理为宇宙本体,认为人性兼及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应该用天命之性主宰气质之性,从而革尽人欲,复明天理。天理被认为是大自然至善而永恒的法则,也是儒家取法天地建立的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规范;欲是指人的本能欲望也即物质利益要求。理学...
雨露风晴,笔酣墨饱:谈广东粤剧院艺术指导关国华的表演艺术
作者:陈酉名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艺术指导  柳梦梅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改编本  元杂剧  剧院  艺术技法 
描述: 胸有成竹,形诸于外;雨露风晴,笔酣墨饱,是粤剧表演艺术家关国华的表演艺术技法。 美术家画竹,每喜欢雨、露、风、晴四幅并列,它们的各种姿态和神韵,要描绘得生动准确,必须胸有成竹,而后笔落无误。戏剧表演艺术家亦不例外,若想刻划一个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倘非先有这一人物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