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996)
报纸(2635)
学位论文(211)
图书(134)
会议论文(8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56)
历史名人 (3944)
文化溯源 (102)
非遗保护 (26)
宗教集要 (15)
地方风物 (7)
才乡教育 (5)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821)
2013(488)
2011(604)
2010(677)
2008(643)
2007(450)
2006(320)
2004(201)
1999(151)
1997(1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75)
剧本(25)
东方艺术(19)
苏州杂志(18)
戏剧杂志(15)
南方文物(11)
中文自修(9)
今日浙江(6)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6)
中国国防报(1)
古今书名探析
作者:姜秀花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名  命名者  唐代诗人  现当代  诗文集  才子佳人小说  作品  作者  汤显祖  清代 
描述:中国图书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书籍浩如烟海。其品类之繁多,犹如大千世界之万物,不可备述;其命名之多种多样,亦犹如春天之百花,争奇斗艳,各呈色态。书名
探讨古典剧论应用于当代
作者:安葵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戏曲创作  古典  中国戏曲  当代  汤显祖  戏剧理论  探讨  戏剧观念  论述 
描述:—"意趣神色"的意义解析》一文的作者在考察了各种解释之后说:"意、趣、神
Suichang County Shows Kunqu &
作者:黄芸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遂昌  中俄文化  茶艺  莫斯科  交流活动  表演  点茶  演员  汤显祖 
描述:不久前,遂昌昆曲茶艺应邀去莫斯科参加中俄文化交流活动,表演了独树一帜的茶艺:一边赏茶、点茶、泡茶、敬茶,一边以昆曲作伴奏,演员演唱汤显
民俗心理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多梦”特色
作者:胡丽娜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心理学  中国戏曲  中国传统戏曲  汤显祖  梦境  心理结构  文本  戏曲创作  中国古代  灵魂不灭 
描述:一与外国戏剧相比,中国传统戏曲尤爱写梦。从元杂剧至明清传奇,其间有大量以梦入戏甚至以梦名戏的作品。尤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堪称写梦之绝,具有极
文学就是一个美梦
作者:房廷刚  来源: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日梦  文学作品  弗洛依德  创作态势  梦境描写  至情  创作思想  汤显祖  潜意识  睡眠 
描述:烈的至情很难凭藉一般的方式表达,亟须找个非寻常、非人世的形象、场景、情节,于是作者脑海便浮现浪漫奇丽的梦境。
“好”(hao)逑乎?“好”(hao)逑乎?
作者:王晓维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好”  牡丹亭  《闺塾》  《语文》  汤显祖  第四册  高中  诵读  开头  教材 
描述: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开头有老塾师诵读《诗经·关雎》的前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情节,教材把其中的“好”注为hao,这是错误的。[第一段]
昆剧的市民话题——“汤沈之争”新解读
作者:顾聆森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沈之争  解读  市民  昆剧  牡丹亭  16世纪  汤显祖  改编本  宜黄腔  传奇 
描述:,作出声明,表达了如下观点:[第一段]
奇怪的巧合
作者:丽娜  来源:党建文汇(上半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西方文化  阴历  太阳历  孔子  释迦牟尼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戏剧艺术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都处在学术百家争鸣(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军事上天才辈出(西方有波斯居鲁士王、[第一段]
从人物冲突看《闺塾》的“背面铺粉法”
作者:雷贤平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物冲突  戏剧  《闺塾》  “背面铺粉法”  牡丹亭  汤显祖  语文教学  中学 
描述:戏剧一定是少不了矛盾冲突的,《闺塾》一场戏也不例外。我们先来看一看陈最良与春香的冲突。
论阮大铖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高建旺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汤显祖  地位与作用  戏曲理论  戏剧史  临川派  创作实践  汤沈之争  李渔  中国古典戏曲 
描述:阮大铖因挂靠阉党,历来为清议所不容。但其剧作《石巢四种》(《牟尼合》、《燕子笺》、《双金榜》、《春灯谜》)在艺术方面的卓荦不凡,也是一个事实。因此,在书写明末清初戏剧发展史时,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