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35)
报纸(1340)
学位论文(102)
图书(87)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196)
地方文献 (346)
非遗保护 (17)
红色文化 (16)
宗教集要 (16)
文化溯源 (14)
地方风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3(284)
2012(537)
2011(423)
2010(311)
2007(207)
2004(115)
2003(103)
2001(80)
1985(40)
1982(54)
按来源分组
光明日报(7)
江淮论坛(5)
中华文史论丛(4)
社区(2)
寻根(2)
市场周刊(1)
收藏投资导刊(1)
华北电业(1)
中国企业家(1)
戏剧界(1)
试论《牡丹亭》
作者:顾杰善  来源:齐齐哈尔师院学报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林黛玉  崔莺莺  封建礼教  反封建  《西厢记》  汤显祖  个性解放  红娘 
描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因素的瓦解下,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一些和商业资本有联系的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活跃在明代的政治舞台上。因
宋廷魁及其《介山记》
作者:赵景瑜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耳  汤显祖  牡丹亭  戏剧作品  王实甫  作者  绵山  创作思想  剧作家  介子 
描述:终身布衣、世居绵山脚下的宋廷魁是清代剧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介山记》是一部出色的剧作。前人曾评论这部戏剧作品可与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的剧作相媲美。但不知为什么,这位剧作家后来不曾被人
明代文学专题讲稿(一)
作者:冯沅君 黄祖良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文学  十五世纪  元杂剧  工商业  文学发展  戏剧  十六世纪  民主思想  汤显祖  作品 
描述:,同唐传奇比,
明代文学专题讲稿
作者:冯沅君 黄祖良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万历  作者  女主角  质疑  统治阶级  进步思想  王思任 
描述:《牡丹亭》质疑(一)关于作期:两种材料,两种说法。(1)作于万历二十一年前,证据是谑庵居士王思任的《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说徐渭批过此剧,而徐渭殁于万历二十一年。(2)作于万历二十六年前,证据是汤显祖
圆四百年之昆曲梦──浙江京昆艺术剧院访澳演出侧记
作者:晓霖  来源:戏文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澳门半岛  《游园惊梦》  浙江  剧院  汤显祖  京剧表演艺术  《牡丹亭》  昆剧折子戏  观众 
描述:圆四百年之昆曲梦──浙江京昆艺术剧院访澳演出侧记
“不佞”
作者:宏图  来源:瞭望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管锥编》  名著重读  《诗经》  钱钟书  汤显祖  曹雪芹  热门话题  文学界  佞臣 
描述:汤显祖、曹雪芹等,各有大小‘佞臣’百十辈,吹嘘上天,绝倒于
真可大师传
作者:马书田  来源:法音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德清  万历  二十年  少年  江苏句容  十七年  老人  出家  大藏经 
描述:卷三《紫柏大师传》)。少年真可“性雄猛,慷慨激烈,
试论临川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黄振林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地位和价值  晏殊  曾巩  王安石  晏几道  汤显祖  抚州  闽粤文化  吴越文化 
描述: (上) 我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概其精要,缩而小之,区域文化
恣情纵笔任横行:《西游补》读札
作者:王星琦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游补  董斯张  文字  古籍出版  封建时代  牡丹  古人  杂记  汤显祖  作者 
描述: 《西游补》乃是所谓“嵌入文”,作者自言:“《西游》之补,盖在火焰芭蕉之后,洗心扫塔之先也。”(《西游补答问》,以下简称《答问》)即是说应插入《西游记》第六十一回与第六十二回之间,亦即三调芭蕉扇通过了火焰山之后,唐僧金光寺扫塔之前。它的规模独立出来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
《牡丹亭》中石道姑形象略辨
作者:黄德荣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石道姑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杜柳  柳梦梅  石女  候外庐  笑者  徐朔方 
描述: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青山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当然,该文对剧中人物的评价不尽确切。)那么,石道姑的形象又如何呢?徐朔方教授在《前言》中,说:“派去教育她(指杜丽娘一笔者注)的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