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王安石咏农诗探讨其乡村情结
-
作者:陈牧川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咏农诗 咏农诗 乡村情结 乡村情结
-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诗人。他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的方面,被称为北宋革新诗派中最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农事、农民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吟叹农民疾苦、吟颂田园风光、吟赞耕牛农具、歌颂丰收胜景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他的乡村情结。本文系国内首次对此进行探讨。
-
“一样心事的为谁”:宋人咏王昭君诗论析
-
作者:漆永祥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昭君出塞 王昭君 宋人 王安石 匈奴 白居易 琵琶 丹青 吕本中 少数民族
-
描述: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所谓"四大美女"之一。这四个绝色女子皆因红颜而名传千古,又因同样的原因而坎坷薄命。王昭君因远嫁塞外之"异族",其故事就显得更为凄楚哀怨、动人心魄,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同情落泪、扼腕吟叹的对象。《琴操》载昭君在匈奴心思不乐,乃作《怨旷思惟歌》,但实际是
-
艺苑奇珍《十咏图》─—略论《张先十咏图》的文献与艺术价值
-
作者:周笃文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十咏图》 张先 南园 吴兴 文献价值 王安石 《石渠宝笈》 《全宋诗》 《清明上河图》 《元史》
-
描述:艺苑奇珍《十咏图》─—略论《张先十咏图》的文献与艺术价值
-
悲剧品格 史诗气魄——评苗族作家舒绍平长篇历史小说《王安
-
作者:盛夏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 历史 20世纪80年代 作家 品格 悲剧 苗族 艺术创作 范仲淹 《王安石》
-
描述:悲剧品格 史诗气魄——评苗族作家舒绍平长篇历史小说《王安
-
地志与记忆:南宋地方百咏组诗之研究
-
作者:刘芳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董嗣杲 地方百咏 南宋 地方 记忆 方信孺 曾极
-
描述:百詠組詩形式分別歌詠南海、金陵、西湖之意識、三組地方百詠組詩之內容特色與文本中呈現的地方記憶與地方感。地方百詠組詩之文本脈絡歷經魏晉、唐與北宋,融合園林題詠、行旅古蹟題詠與詠史組詩之文化底蘊。其興盛的原因有:一、宋代旅行活動盛行,名勝景點興起;二、南宋疆域改易,造成南宋詩人的地域認同呈現多元複雜的心理;三、南宋出版業興盛,讀者對於地誌文本有可供資鑑與再現地景的要求。而方信孺南海百詠、曾極金陵百詠、董嗣杲西湖百詠分別記憶了南宋中晚期廣州、金陵、西湖三地的自然景觀與其人文歷史,亦在其中寄託了個人情志與記憶。
-
冯咏芝约表弟同种树希望小树早点开花结果
-
作者:周华东 来源:江门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江门日报讯 (记者/周华东 通讯员/张远林) 3月17日,读小学四年级的冯咏芝,约上读幼儿园的表弟黄镇东拉着爷爷,一起到元宝山家庭林种树。
爬上元宝山,来到植树点,黄镇东因为未种过树,不知从何
-
文物专家冯咏浩呼吁 请保护正在消失的古井
-
作者:暂无 来源:西江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潘粤华
“自从包公在肇庆发动群众挖井取水后,城区的古井文化就越发厚重。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少古井被填埋,当中不乏一些有较大历史价值的水井。”日前,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告诉记者,按照国家
-
从元人学杜咏杜看元代模杜之风
-
作者:曾亚兰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学杜 元好问 李俊民 玉山草堂 杜诗学 马祖常 胡应麟 《论诗三十首》 元代诗歌
-
描述:从元人学杜咏杜看元代模杜之风曾亚兰元代自忽必烈至元八年(127)改国号为大元,迁都大都起至惠宗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136)元灭,短短不足百年,而文学创作颇盛。元曲是元人引以为自豪的时代文学。元诗
-
历代名人咏麻姑山诗选译
-
作者:朱安群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麻姑 代名 译文 仙山 罗汝芳 李觏 鸾凤 流泉 虬龙 学道
-
描述:(一) 讯仙上麻姑,寒日映远林。 屈曲攀层崖,白云回且深。 翘首半山上,感远情难任, 群峰障远道,冷冷双瀑泉。 美人隔旴江,谁为和好音? 且酌神功泉,惜哉离同心!
-
从来佳茗似佳人——谈谈苏轼的咏茶诗词
-
作者:周树斌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王安石变法 劳动人民 文学史 豪放派 艺术风格 社会底层 四川省 茶叶
-
描述:缪宛转之度,开一代豪放派之宗,被后世称为可“雄视百代”之作。在政治上,由于他先是主张革除弊政,继而反对王安石变法,终又非议旧党的某些措施,因而受到新、旧两党的夹攻,屡遭贬谪,仕途多舛。正是由于他的长期迁谪,才使他有机会接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有机会到过杭州、富阳、黄州、湖州、惠州等南方茶叶产地,“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连留。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