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48)
报纸(907)
图书(124)
学位论文(105)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29)
地方文献 (391)
地方风物 (34)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19)
才乡教育 (16)
文化溯源 (13)
非遗保护 (11)
按年份分组
2014(392)
2012(337)
2010(334)
2008(268)
2000(124)
1995(98)
1985(49)
1983(50)
1962(6)
1961(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4)
江西社会科学(28)
文学遗产(22)
艺海(12)
江海学刊(4)
北方文学(下半月)(3)
天府新论(2)
新建设(2)
明道通识论丛(1)
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1)
王正祥的“剧场”学说发微——《新订十二律京腔谱》的理论精神
作者:谢柏梁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十二律  弋阳腔  汤显祖  戏曲理论  京腔  南曲  戏曲史  学说  金圣叹  明末清初 
描述:中登上了庙堂的圣地……无论在创作上、理论上和声腔的流变上,本时期的戏剧大势都可用风起云
遂昌知县钱维乔──竹初研究系列之七、之八、之九
作者:朱达艺  来源:戏文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县  遂昌县  处州府  研究系  郑氏  婆母  乾隆帝  刑部  汤显祖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描述:遂昌知县钱维乔──竹初研究系列之七、之八、之九
貌似而神离 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
作者:刘孝严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长生殿  杜丽娘  爱情描写  杨玉环  唐明皇  圣人  封建礼教  柳梦梅  汤显祖 
描述:描写倾向不同,“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两种不同形式的复活——杜丽娘、玛丝洛娃比较论
作者:肖彬夫  来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玛丝洛娃  杜丽娘  汤显祖  女主人公  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  柳梦梅  牡丹亭  表现形式  现实主义 
描述:
明清戏曲演艺论
作者:叶长海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戏曲  表演艺术  汤显祖  演员  技术论  鉴赏论  《闲情偶寄》  李渔  《牡丹亭》  潘之恒 
描述:详细的论述。
谢绝说情
作者:沈栖  来源:党政论坛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中国社会  汤显祖  通关节  不择手段  走后门  无名  共产党人  万历  明代 
描述:"馆选";次子张嗣修参加考试,张居正命亲信张四维任考官,又派兄弟张居直去向"临川才子"汤显祖"说情",结果以探花及第;到了万历八年,张居正"赤膊上阵",替第三个儿子张懋修的廷试策问卷代笔,终为状元
谈旧历元旦
作者:陈大络  来源:贵州文史天地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楚岁时  屠苏酒  历元  李商隐  科举考试  元好问  室内燃烧  汤显祖  成功希望  爆竹 
描述:谈旧历元旦
爱的颂歌 各呈芳姿——《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
作者:曾清蓉  来源:娄底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悲喜剧  爱情  悲剧性  杜丽娘  颂歌  喜剧色彩  封建礼教  汤显祖 
描述:祖的《牡丹亭》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这两个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作家的作品,就像两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璀灿地闪烁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学长河中,遥遥相对又息息相通,风格迥异又惊人相似,堪称东西双璧。四百多年来,它们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震撼了多少青年
文学——“庄严的谎话”(续)
作者:孙子威  来源:理论与创作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艺作品  艺术世界  艺术形象  宗璞  文学理论  作家  汤显祖  经验世界  艺术真实  亚理斯多德 
描述:足的艺术世界 凡成功的文艺作品,无论是诗,是剧,是小说,它的形象体系都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这是有别于经验世界的另一天地。在这里,作者给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特定的氛围,特定的情境,他的人物就
从凌初的《谭曲杂札》看明代曲坛的“沈、汤之争”
作者:徐定宝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发展  王骥德  戏曲创作  九宫十三调曲谱》  价值取向  冯梦龙  《牡丹亭》  价值定位  戏曲家 
描述:从凌初的《谭曲杂札》看明代曲坛的“沈、汤之争”徐定宝凌初的《谭曲杂札》从自身的审美立场出发,既揄扬了汤显祖、沈二氏对于戏曲发展的贡献,又批评了各自存在的欠缺,对二人在戏曲价值取向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