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13)
报纸(2137)
学位论文(126)
图书(66)
会议论文(39)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30)
历史名人 (1625)
地方风物 (8)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5)
才乡教育 (4)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640)
2010(503)
2009(452)
2008(503)
2007(331)
2005(156)
1999(80)
1996(52)
1983(45)
1981(4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6)
戏剧艺术(34)
四川戏剧(24)
大舞台(12)
文化艺术研究(10)
文献(6)
学术研究(5)
中国典籍与文化(5)
文学前沿(2)
江苏戏剧丛刊(1)
从名家的失误谈起
作者:任崇岳  来源:民主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东坡  失误  李白与杜甫  冯梦龙  菊花  竹林七贤  西风  郭沫若  巩义市 
描述:明人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苏东坡在王安石处看见一首未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认为黄花即菊花,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当西风劲吹,群芳零落
明清戏剧流派的划分
作者:俞为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戏曲  戏曲史  戏曲流派  戏剧流派  汤显祖  临川派  封建礼教  思想倾向  王骥德  冯梦龙 
描述:明代初年至清代中叶,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以传奇为主的发展时期,在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曲坛上名家辈出,杰作如林,并且涌现出了一些具有不同风格的戏曲流派。不过对明清戏曲流派的划分和命名,这还是近
十年“辛苦”不寻常——再评《明小品三百篇》
作者:曦钟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袁宏道  明人小品  冯梦龙  汉语大词典  归有光  王安石  黄花菜  悉听尊便  全方位研究  贤良方正 
描述:十年“辛苦”不寻常——再评《明小品三百篇》
再考《京本通俗小说》——兼与苏兴同志商榷
作者:聂恩彦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通俗小说  话本小说  王安石变法  宋人话本  再考  冯梦龙  作品  古典小说  探考  社会科学 
描述:于这两篇话
论《警世通言》里的王安石
作者:申屠平  来源:嘉兴学院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警世通言》  冯梦龙  相公  逸事  历史人物  思想倾向  苏学  通俗小说  细节描写 
描述:在我国历代小说中,对于同一人物作两种爱憎相反的刻划,并编入同一部集子里,是极其罕见的,而冯梦龙却在《警世通言》里别出心裁地编写了一个可亲可敬的王安石和一个万口唾骂的王安石。研究这一现象
从凌初的《谭曲杂札》看明代曲坛的“沈、汤之争”
作者:徐定宝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发展  王骥德  戏曲创作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价值取向  冯梦龙  牡丹亭  价值定位  戏曲家 
描述:从凌初的《谭曲杂札》看明代曲坛的“沈、汤之争”徐定宝凌初的《谭曲杂札》从自身的审美立场出发,既揄扬了汤显祖、沈二氏对于戏曲发展的贡献,又批评了各自存在的欠缺,对二人在戏曲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则表示出“合之双美”的心理蕲向,为我们重新观照晚明曲坛的...
王骥德及其影响下的晚明剧论
作者:谢柏梁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戏剧形态  晚明  汤显祖  戏剧创作  戏剧本体论  潘之恒  冯梦龙  戏曲  传播论 
描述:当与松
王骥德与吴江派
作者:徐扶明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骥德  吴江派  汤显祖  戏曲创作  明代戏曲  戏曲家  冯梦龙  曲律  戏曲语言  中国戏曲 
描述:”。接着点出沈璟的传人,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骐德、冯梦龙、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晋,共八人,算是主要成员。我们知道,沈自晋是沈璟的族侄。那末,他把当时这些戏曲家,都列为吴江派的主要成员,是否出于
谨防用心太过
作者:蒋正亚  来源:化工管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用心  《警世通言》  耐人寻味  王安石  故事  冯梦龙  引子  苏轼 
描述:
沈璟曲律理论的成因与评价
作者:程华平  来源: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曲律》  汤显祖  戏曲创作  冯梦龙  戏曲理论  沈璟  昆山腔  戏曲艺术  《中原音韵》  牡丹亭 
描述:坛对沈璟曲律理论的不同评价,阐述了沈璟曲律理论对当时戏剧创作的指导意义以及理论上的欠缺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