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陈道森:办老年“外语合唱沙龙”(附照片)
作者:暂无 来源:文汇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周六下午,闵行区浦江镇文体中心的一间教室里,飘出专业的美声合唱,唱的是英文版的《雪绒花》。众“歌唱家”跟前,一位老人家正在奋力指挥。教室里的冷气并没有打得很足,半个小时过后,老人家的衬衫全部湿透,那就是陈道森。 77岁的陈道森很“文艺”,爱唱歌、爱作画。住进浦江镇后,他又开始编外文歌本、
PUBLIC GOODS 的译名应是公共商品:论公共商品
作者:吴俊培  来源:财政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共商品  概念  财政理论 
描述:PUBLICGOODS的译名应是公共商品─—论公共商品概念的理论意义吴俊培Publicgoods是现代西方财政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有的学者也用Socialgoods,含义是一样的。由于中国学者
论报应、报应的制约与一般预防:论一般预防不应是刑罚目的
作者:韦临 流銮  来源:法律适用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一般预防  刑罚目的  预防犯罪  罪刑相应  刑法理论  公平与正义  特殊预防  思维定势  目的意义  罪刑关系 
描述:就在于将犯罪者所承受的刑罚描述为罪犯自身罪过与行为的反致,也就是将刑罚的发动在因果论意义上归罪犯自己。我国刑法理论“罪刑相应”的原则,实质上就是报应观念的直观昭示。“犯多大的罪,便判多重的刑,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罪刑相称”,罪犯不仅仅因其罪过与行为而承担刑罚,而巨因其罪过与行为的危害程度承担合理的刑罚。刑罚发动的程度,在因果论意义上也决定于罪犯自身。我们反对司法专横与擅断。而此专横与增断,恰恰就是在因果论意义上割裂、分离行为者的罪过和行为与刑罚发动及发动程度的前述关系,任意地发动刑罚和任意地决定其轻重。我国的刑法理论将罪刑相应原则描述为体现刑罚公正与合理的原则,承认并且强调刑罚的公正与合理取决于这一原则的落实,并由此而在刑法运行的整个过程积极追求这一原则的实现,其所指向的必然就是对报应的追求。报应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传...
业户营应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主体
作者:吴嘉本  来源:经济学文摘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业户营应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主体
北京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合理“倍数”应是多少?──谈如何看待
作者:戚名琛  来源:北京统计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住房价格  住宅价格  世界银行  普通商品  大城市  普通收入  住房市场  家庭  世界城市  “双困户” 
描述:北京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合理“倍数”应是多少?──谈如何看待
《选民》(《文博士》)应是未完成之作:论此作究竟有没有“
作者:史承钧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舍作品  选民  博士  骆驼祥子  初版  出版  论语  老舍创作  四十年代  单行本 
描述: 老舍的《选民》,最初连载于《论语》半月刊第98期(1936年10月16日出版)至第115期(1937年7月1日出版),共十六章,约6万5千字。后来,有个“香港作者书社”将它集为单行本,取名《文博士》出版(现在能见到的版本底页署:“民29年11月初版、民29年12月
慎到应是黄老思想家:论黄老思想与老子、韩非的区别
作者:江荣海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老思想  黄老帛书  黄老之学  道家思想  慎到  韩非  汉书·艺文志  黄老学派  司马谈  司马迁 
描述:治思想史的大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里,虽将慎到列入“前期法家”的题目下,但又同意说:“慎子的确是《天下篇》所描写的那样的道家的慎子”。吳光在1985年新出的黄老专著《黄老之学通论》也列慎到于“前期道家”;有人说:“从哲学上看,慎子属于道家,从政治思想上看,则为法家的重要
法律援助应是政府责任而不是律师的义务——论《法律援助条例
作者:操武斌 张宪涛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律援助  政府责任  立法瑕疵 
描述:"行政征收"行为,存在严重的立法瑕疵。
学者的心应是出家的僧——谈整肃当前浮躁的学风
作者:刘道玉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风  曹雪芹  齐白石  做学问  出家  红楼梦  执著精神  学者  玄奘  科学家 
描述:学者的心应是出家的僧——谈整肃当前浮躁的学风
教育应是“教”与“育”的并重:与贾百义先生商榷
作者:马丽  来源:宁夏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杂谈  先生  “教”  《宁夏教育》 
描述:刊于《宁夏教育》2008年9期教育杂谈栏中贾百义先生的《教育重在育》一文,引发了笔者对教育这一重大问题的思索,现梳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并与贾百义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