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也谈杜甫不留海棠
作者:耿铁华  来源:学问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棠花  杜甫  苏轼  王安石  品种区  杨万里  元好问  意象  娘家  西川 
描述:文字;中下卷录唐末诸家题咏海棠诗作多种,亦不见子美之篇什。"渊材有恨,子美无"(《词林典腋》)已成为杜甫不咏海棠之典。
苏东坡与“乌台案”
作者:赵洪涛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  苏东坡  宋神宗  苏轼  翰林院  起居注  王安石  保守派 
描述:,他很是恼火,决心严惩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而苏轼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不久就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黜出京。
许浑对宋人的影响
作者:黄懿  来源:长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许浑  江西  晚唐体  宋人  陈师道  宋代诗人  苏轼  诗歌流派  胡应麟  论诗 
描述:许丁卯专门评论的论诗作品。宋代诗人刘后村说:"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
试论“乌台案”对苏轼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作者:李继华  来源:周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案”  苏轼思想  王安石变法  黄州时期  思想及创作  《续资治通鉴》  儒释道思想  王夫之  苏轼诗歌  文学创作 
描述:以为:“乌台案”是苏轼政治上不成熟的产物。唯此,乃造成他一生的第一次跌荡,从而造成他思想及创作的质的飞跃。笔者拟从“乌台案”前后苏轼思想的变化来探讨“乌案”
宋代《史记》人物史评与评之比较举隅
作者:黄秀坤  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记  史评    宋代  张良  苏轼  王安石 
描述:益彰。
说禅趣《题西林壁》
作者:周正举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趣  苏轼  哲理  佛理    海月  王安石  庐山  禅宗  禅理 
描述: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都说此诗是一首哲理。我却认为,此诗是一首禅偈。苏轼所处的时代是禅风大炽的时代。苏轼被人称为“五祖戒
北宋“乌台案”起因管见
作者:苏培安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乌台  王安石  宋神宗  北宋  起因  张方平  御史台  熙宁  吕惠卿 
描述:”。考其起因,《宋史·苏轼传》说: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不敢言,以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直、何正臣摭谢表语,并媒孽托讽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
“枯槁”说辨疑
作者:李华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疑  薮》  胡应麟  陶渊明  杜甫  评论  田家语  陈师道  《养一斋诗话》  苏轼 
描述:关于陶渊明的特色,前人颇多精当的评论。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陶“枯槁”。明胡应麟《薮》认为这种看法出于杜甫。他说: 子美之不甚喜陶,而恨其枯槁也;子瞻剧喜陶,而以曹、刘、李、杜俱莫及也。二人
舒信道其人其误入唐考
作者:张如安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信道  甘蔗  全唐诗  集卷  胡应麟  梅花  文字  花部  张英  苏轼 
描述:,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薮》杂编卷五
“乌台案”起因新探
作者:姚复  来源: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乌台  王安石变法  文字狱  专制主义统治  御史台  监察御史  封建社会  司马光  宋神宗 
描述:年的苏轼,自徐州移知湖州,例行上表谢恩,在谢表中有伏念臣资顽鄙……知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王安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