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应是语言艺术课
-
作者:余雪青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语文课 学生 语言美 高级阶段 语文教师 语言文字 使用母语 语言文学 无意识
-
描述:语文课,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学的工具课,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熟练地、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使学生从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有意识地运用母语的高级阶段。因此,语文课的主导者——教师,其本人便理应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至少应是学生可以师从的
-
语言锤炼笔下功
-
作者:陈飞 来源:陕西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锤炼 语言准确 王安石 “绿” 王之涣
-
描述:要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必须从文字上、情感上、哲理上去锤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几经锤炼,传为佳话。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妇孺皆知,意蕴深远。语言的锤炼不仅是用字
-
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
作者:张凤琴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章语言 语言简洁 叙述角度 王安石 形象生动 写作 拟声词 报道 连贯 一致
-
描述: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就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么,怎样让你的文章语言"活"起来呢?你不妨
-
论曾巩的语言观
-
作者:喻进芳 来源:人文论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观 曾巩诗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语言哲学 欧阳修 文学观 圣人之道 必然要求 表达效果
-
描述:留在"六经"中,后人能够通过语言去把握。老子、庄子都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庄子认为后人通过书本读到的只是"古人之糟粕"(《庄子·天道》),魏晋时期玄学名士以"言不尽意"为理论前提,从而否定圣
-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几种解释
-
作者:暂无 来源:六盘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东霞
王安石被称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王安石变法的争论从当时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停息过,可见其影响之大。一般都认为他的变法是失败的,因为法令都被废除了。至于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为什么反对?“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
-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解释方法
-
作者:樊美筠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诗言志” 言不尽意 传统解释学 《庄子》 解释方法 王夫之 “情” 汤显祖 郭象
-
描述: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解释方法
-
“以五十颂处”解释(读金文札记)
-
作者:刘翔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微史 武王 札记 归藏 周公 《周礼 周易 卦辞 郑玄注 周原
-
描述:了“以五十颂处”。虽然是一句之差,但其中的奥妙颇耐人寻味。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解释》答记者问(节选)
-
作者:暂无 来源:乡镇论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 《解释》 答记者问 副院长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节选 民事纠纷 社会关注 范围问题
-
描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解释》答记者问(节选)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解释》答记者问
-
作者:暂无 来源:乡镇论坛 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解释》答记者问
-
关于李白诗中“破颜花”的解释
-
作者:李浩 来源:美文(上半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诗 禅宗 王安石 金城 全唐诗 王琦 太白 白居易 唐人 疑经
-
描述:、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二○亦袭此说:“破颜,《五灯会元》:‘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破颜微笑。’”安旗师方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破颜花,《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詹主编《李白全集校注释集评》: “破颜花,《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迎叶尊者破颜微笑。’朱注:‘破颜,笑也。言花开如人之笑也。’安注:‘借言花色之美令人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