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3)
学位论文(9)
报纸(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1)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8)
2013(5)
2012(6)
2011(8)
2009(5)
2006(5)
2005(3)
2001(4)
1999(5)
1993(5)
按来源分组
其它(9)
浙江学刊(2)
陇东报(2)
云南日报(1)
历史研究(1)
出版科学(1)
福建文学(1)
基础教育(1)
社会科学论坛(1)
世界宗教研究(1)
北宋时期历史观
作者:王立 张艳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司马光  王安石  周敦颐  邵雍  "二程"  张载  李觏 
描述: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史学方面,出现了很多史学大家,著述颇丰,无论是从体裁还是篇幅,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北宋史学作为宋代史学的起点,其作品极为丰富,也极具代表性.
宋元时期高利贷资本的发展
作者:乔幼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利贷者  宋元时期  高利贷资本  利息率  元代社会  王安石变法  继续发展  宋代  社会经济形态  年息 
描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章还勾勒出了宋元时期高利贷利率变化的轨迹,大体上经历了高——低——回升——更高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并且探讨了出现这一变化过程的原因。此外,文章还就高利贷对元代社会产生的作用作了
戊戌变法时期的“王安石记忆”
作者:赵诺  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戊戌变法  士人  王安石记忆  趋新  守旧 
描述:点,对"戊戌"那丰富之历史面相作一局部呈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作者:曾贻芬 崔文印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书经籍志  吕氏春秋  王应麟  太平御览  起源  类书  刘劭  各家学说  典籍 
描述: 类书的起源及特点魏晋时,以文献内容性质为分类原则编纂而成的类书开始出现。宋王应麟认为:“类事之书,始于《皇览》。建云台者非一枝,成珍裘者非一腋,言集之者众也。”《玉海》卷五四)据载《皇览》是魏文帝下诏,令王象、刘劭等于延康元年撰至黄初三年间撰成。《三国
本周应是一个入场时期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周应是一个入场时期
唐宋时期对历书出版的调控
作者:周宝荣  来源:中州今古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历书  中华书局  司天监  王安石  宋政府  出版活动  唐文宗  图书出版  剑南西川 
描述:唐宋时期对历书出版的调控
鸦片战争时期反侵略的爱国思潮
作者:杜文铎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  爱国思想  士大夫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爱国思潮  抗英斗争  侵略中国  黄爵滋  鸦片侵略 
描述: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黄爵滋、包世臣、张穆、陈庆镛等人,本文主要是介绍他们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禁烟、抵抗侵略的爱国思想。坚决反对英国的鸦片侵略,主张严历禁止鸦片
王安石--北宋时期杰出的法家
作者:邓广铭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  法家  儒家经典  自然观  董仲舒  地主阶级  思想理论基础  诸子百家  革新思想 
描述:逐渐觉察到一些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形成了革新思想。他反对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谬论,指出:“尚变者,天道也。”“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这种“新故相除”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是他进行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黄庭坚谪居宜宾时期的诗歌创作
作者:刘昭棠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诗歌创作理论  四川宜宾  转变时期  人民性  王安石  新旧党争  振兴时期  江西修水  创作道路 
描述:中靖国元年春离开宜宾,在这里度过了三年谪居生活。这是他诗歌创作的旺盛时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振兴时期。从创作道路来看,又是他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他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具有新
两宋时期的经济理论考察
作者:叶坦  来源:经济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经济理论  王安石  两宋时期  宋代  经济思想史  不抑兼并  生产力思想  发展史  转折时期  比例失衡 
描述: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关于人口与资源的思想。宋代人口增殖与土地比例失衡问题已较明显,在发达地区的福建路和两浙路,每户平均有田10.6亩和20.3亩:生产越发达,人地冲突越剧烈,“浙间无寸土不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