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大钟”
-
作者:牛龙菲 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钟 双音钟 《说文解字》 中国音乐学 立象以尽意 商周青铜器 训诂学 无射 《周礼 民族民间音乐
-
描述:释“大钟”牛龙菲1979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南宫乎钟",其甬上铭曰:"土(徒)南宫乎,乍(作)大钟,兹名为无昊(射)钟。"其中"大钟"一语,特别是其中""或""之一字,向未有确训达诂.今特为之考释
-
释“强梁”
-
作者:罗红昌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强梁 老子注 古汉语 来母 说文 本义 王安石 引伸 朱谦之 道德经
-
描述:母,二母读音异;郑张尚芳拟音,“梁”为*ra,“勍”为*gra,二声母有单复辅音之别。二、“梁”为“屋梁”,此说始见于王安石。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字说》曰:屋梁两端,乘实如之。所谓强梁者,如梁之强。”按此说颇难解:《说文.木部》:“梁,水桥也。”“梁”处水面而能渡人绝水,力虽强,何至于引伸为“不得其死”之“强梁”从语源角度看,桥梁屋梁皆横木,可以承担压力,不妨把“栋梁”也看作“梁”之本义。但文献中,栋梁往往是有用之才,堪当大任者,而绝非老子所谓“不得其死”者。实际上,古汉语存在一种“慢声为二,急声为一”的衍生模式,即某字附加“来母+某字韵母”构成双音节形式。兹举数例如下:笔→不律、杜→土卤、荠→蒺藜、狸→不来。又,古代散曲和杂剧中也存有相当数量的实例:环→胡阑、圈→曲连、耷→答剌、团→团栾等。因此,“强梁...
-
“见背”另释
-
作者:汤仕普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双音词 汉语大词典 第一人称代词 被动句 第三人称代词 省略 王安石 语境 解释 古代汉语
-
描述:’、‘见爱’等"。许嘉璐先生在其《古代汉语》中提到"其中的‘见’似乎起指代行为受事者的作用,往往表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的省略。有时,也可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省略。"其中
-
北宋词坛的“柳永热”
-
作者:施议对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词 李清照 柳词 苏轼 北宋 周邦彦 歌词创作 王安石 秦观 新声
-
描述:”③,目的就在于抵制乐坛“新声”,主要是郑卫之声。即使如此,在他为数不多的歌词作品中,仍留下了明显的柳词痕迹。例如他的《雨霖铃》“孜孜矻矻”。这首词模拟柳永而又大大不及柳永。《雨霖铃》是个“颇极哀怨”的调子,柳永以之道别言情,哀伤之中并带怨恨,声情并称;王安石以之说禅理,不伦
-
暑旱苦热
-
作者:王令 徐静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仑山 王安石 蓬莱 久旱
-
描述:安石所赏识的,认为是可与自己“共功业于天下”的人,他
-
吴炳光
-
作者:暂无 来源:岩春诗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吴炳光
-
岚光文学社简介
-
作者:邓济舟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社 湖北省 学生素质 春秋时期 指导教师 陆九渊 老莱子 讲经台 托物言志 重点高中
-
描述:岚光文学社简介
-
鲁琪光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书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欧阳询 知府 同治
-
描述:鲁琪光 (约1828-1898),字芝友,江西南丰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进士,散信授编修,旋补陕西道御使,授山东登州知府,并署登莱青道,调补济南知府。文章道德,冠绝一时
-
读书三到法
-
作者:周广玲 来源:新湘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法 朱熹 宋人 熟读 有功 学习 运用 陆九渊 涵泳 宋朝
-
描述:宋人朱熹读书有"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还说过:"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些读书法,都是非常好的,是我们在读书
-
“规则”是冷的,人心应是热的
-
作者:暂无 来源:宿迁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规则”是冷的,人心应是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