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9)
报纸(42)
图书(25)
会议论文(6)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9)
地方文献 (28)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16)
2011(10)
2010(16)
2005(3)
1996(3)
1994(8)
1987(5)
1983(3)
1961(2)
1941(1)
按来源分组
文献(4)
文史哲(2)
考古(2)
同声月刊(1)
侨园(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滁州学院学报(1)
济宁师专学报(1)
国外油气地质信息(1)
健行学报(1)
王安石《老子注》
作者:尹志华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老子注》  道家思想  蒙文通 
描述:书集刊》第八期。后由其子蒙默重加核,载于巴蜀书社2001年出版的蒙
宋诗简论-“中国文学史稿”
作者:陆侃如 冯沅君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王安石  江西修水  北宋  士大夫  政治家  宋诗  简论  中晚唐诗  白居易 
描述:七言诗体而获得成功的作者,值得我们注意。在杜甫、白居易以后写诗的,不能不受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启发。宋代的现实生活也引导诗人们注意农民的疾苦,注意政治的败坏,注意外族的侵略。在宋人的集子中,不管作者是不是著称的诗
中益气话黄芪
作者:刘乃珩  来源:东方药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芪  中益气  《神农本草经》  《本草备要》  医药学家  医疗功效  药学专著  本草求真  黄宫绣  中国 
描述:清代黄宫绣著的《本草求真》中,把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根据报道:黄芪第一出陇西。由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之后正式命名陇西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大宗药材黄芪、党参、柴胡、板兰根质优量大,畅销全国并出口海外。梁代药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可见,黄芪为陇西地道珍贵药材,并以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份含量高而成为芪中精品,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因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用途不断拓展。中国中药50强如扬子、汇仁、中汇、地奥等企业多使用陇西黄芪。红芪、黄芪不但药用价值高,而且是很好的补药,俗称“小人参”,是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名产。黄芪入药膳,颇受人们青睐。因此,日常生活中,用黄芪配江米、党参、山...
《周礼正义》点商榷
作者:汪少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正义》用力甚勤,校点甚精,令人钦佩。这部86卷的巨著涉猎广、难点多,点者万得之隙也不免有半失之差。现将《周礼正义》第11—12册所见点失误140余处条列如下。
玉海的流传与
作者:禹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玉海》  王应麟  校勘体例  版本流传  类书 
描述:玉海的流传与
《(夏)小正》
作者:张汝舟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说文  尔雅  王引之  尧典  经文  贵州  毛传  郑注  周礼 
描述:能通者,非汉人所能为。但已误认“小正”为夏正,必在三正论流行之后,却绝无
《王国维全集·书信》
作者:姚淦铭  来源:铁道师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书信  《周礼》  书名号  《十三经注疏》  文献研究  罗振玉  《尚书》  标点  疏误 
描述:出部分,分条陈述如下。
郑玄与讎学
作者:王霞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古文经学  周礼  今文经学  礼记  校勘  古书  郑注  整理古籍  异文 
描述: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
《金瓶梅词话》读拾零(一)
作者:刘世杰  来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金瓶梅》  《说文解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语言现象  《闲情赋》  泉州师范学院  值得商榷  《周礼》 
描述:发,同戴本和戴先生的“记”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某些语言现象,以此向戴先生和方家请教。
吕陶传
作者:周静  来源:蜀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御史  宋史  王安石  成都    郎中  梓州  事略  到任  致仕 
描述:字符钧,彭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