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4)
报纸(93)
学位论文(7)
图书(6)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6)
地方文献 (75)
才乡教育 (5)
宗教集要 (4)
地方风物 (1)
非遗保护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9)
2010(22)
2009(30)
2007(20)
2006(20)
2005(12)
2003(14)
1996(12)
1993(11)
1983(7)
按来源分组
东南快报(3)
统计与预测(1)
国际人才交流(1)
南京晨报(1)
武进日报(1)
书城杂志(1)
人民教育(1)
华夏文化(1)
少年文艺(南京版)(1)
西湖(1)
中秋赏明月 咏诗更美
作者:青青  来源:陕西审计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明月  形式多样  北宋  清代诗人  张九龄  晏殊  花院  江南 
描述:的“梨花院落溶溶,柳絮池塘淡淡风。”则是
浪漫密,父母送我最美的礼物
作者:曹冰  来源:婚育与健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肤阴洁  洗液  蜜月旅游  健康  幸福  杀菌  图案  粉色  黄松  礼物 
描述:妈妈,我的防晒霜还没装好呢,快帮我拿过来吧。我心急火燎地收拾着外出度蜜月的行李。乔奇的电话一遍一遍地催促,问我整理好了没有。我突然有些不耐烦起来,说:妈妈,结婚怎么这么多事情呢,一直盼蜜月旅游呢,现在竟然有些烦。
苏轼诗词中的咏艺术
作者:邱红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中秋诗  中秋月  诗词  宋神宗  熙宁  人生  词作  王安石  密州 
描述: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苏轼自请外任,宋神宗熙宁四年
留痕:常州老房子(续)
作者:石花雨  来源:档案与建设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常州  石库门  岁月  民间文化  购物中心  二角五分  王安石  自来水费  沉思默想  名人故居 
描述:"成全巷",真是一个吉利的名字.我少时住局前街,要到小营前则必经此巷. 它的幽深僻静,它那摇曳出墙的芭蕉,至今尤在眼前.良久,便与画景叠在一块了.
宋徽宗
作者:孙文良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徽宗  农民起义  王安石变法  地主阶级  蔡京  方腊起义  统治阶级  宋神宗  司马光  封建统治 
描述:泽东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对识别和批判投降派是有重要意义的。从新、旧党争谈起
王安石
作者:周士观  来源:交通建设 年份:194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
扬州“持证嫂” 仅几百人 劳动部门认为,嫂正规名称应
作者:暂无 来源:扬州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扬州“持证嫂” 仅几百人 劳动部门认为,嫂正规名称应
课,重点应是
作者:暂无 来源:铜都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课,重点应是
张人和《集校注西厢记》
作者:蒋星煜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金圣叹  校注  清刊本  李卓吾  王世贞  明刊本  汤显祖  版本  真实性 
描述:外,有的还
云间澄:杨慈湖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隋金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杨慈湖  “‘一’  ‘心’  ‘觉’”  陆九渊  阳明学 
描述:之主要哲学概念构成的…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杨慈湖思想中诸如“不起意”、“心之精神是谓圣”等理论问题,都可以由这个动态结构得到说明。杨慈湖自幼成长在儒者家庭,乃父杨庭显之“心本清明”、“十百千万,皆本于一”的思想对他影响深刻。在以往的研究中,杨慈湖的思想因他本人与陆象山的师生关系而被认为是“以心为本”的心学。实际上,杨慈湖对心学史上重要人物孟子和陆九渊的思想并非是单纯地继承,他对孟子之思除了“性本善”的观点而外不乏批评之辞;象山答杨慈湖的“本心之问”对杨慈湖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其功用在于确证而不在于启发。并且,慈湖对“心”之本质状态与其发用功能的阐释也远胜过其师陆象山。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心学”范畴来解读杨慈湖的思想并不能够完整而清晰地说明杨慈湖思想的整体面貌。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几乎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之与“一”和“觉”等概念一起使用来阐明其思考。概而言之,慈湖的思想主要呈现为一个“‘‘觉…’的动态结构,慈湖在这一结构之中阐释“心”清明无体,澄然无际的特性;世界之本相从根本处而言,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一”;而对世间万物之“一”状态的洞达,便是己“心”之“觉”。整全性的“一”只有在主体之“心”深入其中并且“觉”了以后,才会向我们展示出其各个方面的意义,已“心”之思也因此才获得思考前提和思想成果,此为杨慈湖思想“‘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之梗概内容。通过阅读杨慈湖的著作我们还发现,杨慈湖本人对佛禅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道家思想和道教科仪规范却较为熟悉。慈湖思想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淹没,到了明代,伴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因阳明学学者自身解释阳明思想的需要,慈湖之学被重新诠释,慈湖思想也因此获得重登中国思想史舞台的机会,慈湖思想与阳明学之间的关联,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被重新予以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