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9)
报纸(202)
图书(36)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20)
地方文献 (86)
才乡教育 (10)
红色文化 (5)
宗教集要 (4)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20)
2012(47)
2010(51)
2009(33)
2007(27)
2006(19)
2005(19)
2002(11)
2000(18)
1993(5)
按来源分组
中国农资(1)
作文世界(小学)(1)
文史月刊(1)
信息时报(1)
大江周刊(1)
中国测绘(1)
老友(1)
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1)
教师(1)
人民教育(1)
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顾问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武汉市  景点  黄鹤楼  古琴台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东湖风景区 
描述:准备好了吗?走,背上行囊,“游山玩水”去! 这期让我们从本刊所在地湖北出发,先就近游览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 历史文化名城——
在女儿会的故乡
作者:刘绍敏  来源:工会博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在女儿会的故乡  中国  散文  当代文学  刘绍敏 
描述:“清江河的水悠悠往上涨,一涨涨在沙坎上。来个大姐洗衣裳,蓝的洗成白衣裳,白的洗成纸一张。杉木竿竿晾衣裳,象牙床上叠衣裳,樟木箱子里放衣裳。心腹上的哥哥呀你回来,回来也,回来回来穿衣裳。”婉转悠扬、情深意厚的土家族民歌唱出了当年土家妇女直抒胸臆盼郎想郎的痴态情怀。山歌的真情表达让我动容。
从“梨花院落溶溶”的“”字说起
作者:陈未鹏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梨花    《青箱杂记》  晏殊  池塘 
描述:,景中有情,可谓千古名句。然而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徐《徐氏笔精》卷三“溶溶雨”条言:“世传晏元献诗‘梨花院落溶溶,柳絮池塘淡淡风’为警句,然‘溶溶’,水流貌;不得名‘溶溶’。予尝病之。近阅吴处
黄鹤□ 刘铭
作者:暂无 来源:武进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趁到重庆办事,途经武汉,我和同事佩玉商定,再忙也得抽空到黄鹤楼走走,一睹千载名楼的英姿丰采。晚暮时分,我们雇一条小船,从粤汉码头出发,逆江而上。武昌桥头,如烟似缕的薄雾中一座重檐飞瓦的彩楼隐隐露出深色牌坊和园林轩廓,缥缈如太虚幻境,这就是声名远扬的黄鹤楼。 我对佩玉提及,我虽未上过黄鹤楼,但对这座
8月应是上涨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8月应是上涨
乃诗之魂
作者:刘积伟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英雄  王安石  爱国将领  回味无穷  月亮  马蹄  岳飞  天边  润色  春风 
描述:笔下之更是润色滴翠、为其所用:“春风又绿江南岸,
作者:韦燕  来源:统计与预测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乡  毛泽东  李商隐  明月  马列主义  唐代诗人  王安石  黄遵宪  刘禹锡 
描述:诗“到中秋分外”。月亮,以其皎洁的光辉,娟秀的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迸发出万千诗情啊!泳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说是俯拾即是。有托言志的,也有赏月写景的;有望月思乡,也有对
漳州港的往昔
作者:刘燕燕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漳州    政府官员  统治者  王安石  市井 
描述:从邻省运来,从陆地运货至漳州的价格要比从海路高出二十倍。而在
作者:泓一  来源:人生十六七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河  祁连山  王烈  江湖  杀手  皇甫  围棋  杀人  名字  兵器 
描述:室内的陈设非常简单,一炉,一桌,一灯,一壶酒,三把椅,三只酒杯,当然还有三个男人。申屠阳文如他的名字一样,像个书生。白净的脸上不要说伤疤,就连一点皱纹都没有。而另外两人却满脸的伤痕,如果在三更半夜突然出现在谁的面前,不用动刀,对方也会被吓死。而他们也确实是能令人闻名而死的魔鬼,他们正是五年前江湖上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的"西河双煞"——绝命刀王宝、勾魂刀王烈。可是此刻,这对魔鬼竟然与书生模样的申屠阳文一起对酌,而王宝居然与申屠阳文下着棋——竟然是围棋。要是五年前,人们看到这一幕,肯定会笑掉大牙。但此刻他们三个人并没有笑,申屠阳文凝视着棋盘,觉得局面似乎有些不妙。王烈站在一边看着他们两人,不时拿起酒壶给他们加点酒,他并不在意这一盘棋的输赢。其实申屠阳文与王宝又何尝在乎这一局的胜负?但申
思念的 思念的歌
作者:丁丽  来源:新语文学习·初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念  宋神宗  王安石  密州  苏轼  汴京  苏辙 
描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41岁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在密州做太守。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受冷遇的境地。因此,他既对朝廷政局强烈关注,又怀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而与骨肉同胞苏辙也有六七年不见……凡此种种,让他内心的郁愤实在难以隐藏。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