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周礼的文质论
作者:梅珍生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文质  礼的形式  礼的本质  人的本质 
描述: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它脱胎于原始宗教禁忌,又是对宗教禁忌的包容性超越.它既包涵了"敬鬼神"的神灵崇拜内容,又有着规范人类群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原则的人文内涵.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礼乐文明的奥旨得以充分阐扬的时代.当时杰出的
明“性灵”文学思潮
作者:刘健芬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思潮  通俗文学    汤显祖  冯梦龙  思想解放  文学思想  个性解放  资本主义  公安派 
描述: 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总是与其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客观规律。与明“性灵”文学思潮几乎同时的欧洲的文艺复兴,虽然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但它们都是
明人的“小品”观
作者:欧明俊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小品  明人  陈继儒  袁宏道  汤显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小品文  篇幅短小  文学观念  袁中道 
描述:明人的“小品”观
明书法风格论
作者:陈宇 邹成  来源:书法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重情  文艺思潮  汤显祖  独特  审美特质  浪漫主义  书法风格  艺术思想  表现主义 
描述:尚个性、尚表现、重情感的表现主义书法风格,并表现出拙、重、厚、大、古、媚的审美特质。
明传奇散论
作者:叶晓梅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传奇  自我技术  王国维  散论  戏曲研究  宋元戏曲  文化语    牡丹亭  汤显祖 
描述:序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然何以骚独钟于楚,赋独钟于汉?骈语独钟于六代,而诗独钟于唐?词独钟于宋,曲独钟于元也?每读至此,总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的恍惚。
胡应麟的唐诗体格之辨
作者:查清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卷三这样描述唐诗之盛况: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 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 飘选
论胡应麟对唐诗格调的批评
作者:罗时贵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胡应麟  唐诗格调批评  诗学思想  诗学史地位 
描述:胡应麟的唐诗格调批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胡应麟的格调与唐诗格调的关系考辨,重点梳理二者形成的先后问题。二是胡应麟的唐诗格调法度批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胡应麟唐诗格调法度批评之取法批评,即为字法
论胡应麟的唐诗变化观
作者:方锡球  来源:文化与诗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唐诗学  诗变观 
描述:的轨迹.胡应麟是格调论诗变论的归纳者和完善者,他的“诗变”理论是复古论唐诗学的总结.
后七子和明末文人的唐诗观——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二
作者:朱易安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格调派  唐诗  王世贞  盛唐诗歌  后七子  格调论  胡应麟  明代  李攀龙  诗歌风格 
描述: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明小品的审美特征
作者:夏咸淳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小品  审美特征  艺术散文  小品文  袁宏道  古文家  小品散文  中国散文史  散文创作  汤显祖 
描述:默,博采活的语言,绝少陈言腐语,钩章棘句;它是从“原本六经”、“根极理道”的传统文论中解放出来,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散文。明小品的繁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三百年后“五四”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