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杜甫不留海棠诗
-
作者:耿铁华 来源:学问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棠花 杜甫诗 苏轼 王安石 品种区 杨万里 元好问 意象 娘家 西川
-
描述:文字;中下卷录唐末诸家题咏海棠诗作多种,亦不见子美之篇什。"渊材有恨,子美无诗"(《词林典腋》)已成为杜甫不咏海棠之典。
-
谈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
作者:李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学校教育 爱国情感 爱国行为
-
描述: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相辅相成的,但爱国主义归根到底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中。
-
拿捏之道:谈材料(三)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考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母亲 故事 桩材料 褒禅山 真善美 王安石 人性 文章 作者 情节
-
描述:指津人语行文引材,精挑细选固然重要,但绝非仅止于此。从伐木工人到镂刻匠人,得多少道工序啊。面对一桩材料,懂得拿捏,文章做得恰到好处;反之,单纯摘引而不懂得加工、雕琢,不是流于堆砌的呆气,便是陷入人云亦云的浅薄,千字小文亦显得别扭与无味。
-
由“绿”字谈形容词的炼字
-
作者:闫西雷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 炼字 形容词 王安石 “满” “过” “到” 反复
-
描述:说起炼字的范例.人们往往会想到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这个“绿”字是王安石经过反复琢磨才选定的。原先用过“到”“过”“人”“满”等,都觉得不好,最后才改定为“绿”字。王安石能诗善文,何以一个“绿”字就那么难以想到。非要他苦思冥想,反复推敲。才能最终选定?原来他是要力避袭用前人。
-
也谈学校教育应是生命教育
-
作者:王海东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学校教育 孩子
-
描述:在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下,许多功利性的东西已经渗透到教育中来,许多学校为实现孩子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罔顾孩子的健康发展,忽视了学校的教育功能。为此,本论文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教"的同时不要忘记"育",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
谈牧说古话趣事
-
作者:牧雨 来源:北方牧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管理人员.西周时期,畜牧业逐渐发达.《周礼》中管理畜牧生产的专门机构有明确记载,如“牧人掌牧六牲而阜养其的”,“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还有“圉师”、“牛人”、“羊人”.
-
试谈儒家怎样改造周礼
-
作者:彭刚 朱晓红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当时的西周统治服务。
-
谈古代的集句诗
-
作者:朱安义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集句词 集杜诗 白居易 李商隐 李白诗 刘禹锡 韩愈 杜甫诗 古代
-
描述:集句诗是选摘他人诗文的成句,连缀成篇的一种诗。集句诗可以抒情言志,状物记事,虽是用别人的现成句子,但表达的是另一种思想情感。如文天祥的集杜诗《思故乡》:"天地西江远,(《送崔侍御》),无家问死生。(《忆舍弟》)凉风起天末,(《忆李白》)万里故乡情。(《江楼宴》)"此诗表达了被囚于大都的作者对家乡的
-
青藏高原巨型张性导水断裂构造对河西阿拉善及以北地区水循环的
-
作者:陈建生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断裂构造带 水循环 断陷盆地 张性断裂 地下水
-
描述:下地壳的软流层发生了塑性变形,致使东亚克拉通向约束力最小的东部发生整体位移,...
-
滨水城镇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湖北王英镇为例
-
作者:李红 宋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库 水库 城镇 城镇 地表水浅层地热能 地表水浅层地热能
-
描述: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满足能源需求前提下,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湖北王英镇为例,因地制宜地提出以地表水浅层地热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对改善王英镇现有能源结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